提到生活垃圾分类,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在不少城市中,标有“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等标记的垃圾桶随处可见。我国从2000年就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制度,但这么多年过去,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属于起步早、走得慢,背后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在逐渐扩大的城市中,拥挤着海量人口,每天产出的生活垃圾数量惊人。据前瞻《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城市生活垃圾数量高达790万吨,每人每天产出约1公斤生活垃圾。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垃圾焚烧正逐渐替代填埋方式,成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流措施。然而,未经细致分类的垃圾,焚烧后将会不可避免地对健康产生影响。
业内专家指出,在垃圾处理的选项上,资源的替代、减量、重复利用、循环再造,优于焚烧和填埋。分类可以倒逼前端立法、执法、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还可以带动后端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效率提高与污染减排。
垃圾分类意义重大。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可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同时,很多有害垃圾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此外,企业生产的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可以变废为宝。
因此垃圾分类在世界各国都已经广泛推广。日本各地对垃圾分类要求十分严格,基本上都细分到十几种。日本垃圾分类做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行社区自治,居民互相监督。
此外,西班牙很早就开始实行垃圾的分类处理,并不断强化每个公民的责任感。据了解,分类之后的厨余垃圾被运往堆肥厂,返回土地;玻璃和纸箱均有各自的再利用价值;其余垃圾进行焚烧、填埋,甚至填充进采石场。
美国也有严格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可循环再利用的垃圾免费回收,厨余垃圾等不可再利用的垃圾,居民需要按量付费。收费制度,使居民在处理垃圾时十分用心。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地告诉了大家按照何种方法进行垃圾分类,正确投放了还有奖励。规定,全国46座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此次政府下定决心在全国46座城市强制生活垃圾分类,有望推动我国垃圾分类实施推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垃圾分类将日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