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幼儿园生活结束了,走在从幼儿园把孩子接回家的路上,一切看似平常,其实,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家庭教育的水准与用心。
1
别把孩子引导成受害者!
孩子有没有受到“欺负”,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如果家长总是忍不住的问:
“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吗?”
“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孩子就会奋力回顾这一天谁欺负过他,自己什么时候是不愉快的,就等于唤醒孩子去注意不好的事情。
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孩子每天都会像完成作业一样向家长叙述这一天里的不愉快经历。它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孩子每天到班里去注意和寻找那些可能会“欺负”自己的人,孩子恐惧和害怕的目光,就会激起别的孩子产生要打他的想法,形成了所谓的吸引力法则。
一旦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孩子真的就会成为一名“受害者”,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仅不愿意再去上学,甚至可能出现社交恐惧、行为退缩等后果,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后果。
2
孩子“打架”没那么可怕!
儿童之所以被称为儿童,是因为他们不成熟,不成熟会带来很多我们成人不可理解的行为。我们可能将这些行为看成问题,如儿童的交往,当一方语言成熟度不够表达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跟别人的冲突时,他们就会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打或者推。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即使孩子真的“打架”了,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认知他人、认识自己行为后果的机会!这是孩子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当这种自然现象发生的时候,家长的态度很关键!
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注意唤醒孩子去发现对成长有正面意义的事情,避免孩子去注意对成长没有价值的事情。
3
接孩子时的问题对比
中国父母接孩子回家时的常见提问:
1、今天在学校吃什么了?
2、你今天学什么了?
3、有人欺负你吗?
4、今天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国外父母接孩子回家时的常见提问:
1、你今天快乐吗?
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
3、你有什么作品吗?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兴吗?
不同的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引导着孩子一生的价值取向。问什么话其实反映了大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观,会把孩子向正面或反面的方向引导。
当我们比较关注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时,孩子也会更加看重自己的生活过程、物质环境、学习成果等,这无可厚非,但是可能会让孩子忽视了自己内心情绪情感的变化、兴趣的建立等。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与伙伴交往上,更容易让孩子有倾谈的欲望,有表达的意愿,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为有所感触,并且会对明天的学校生活产生向往和期待。
4
家长试试这些问题
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你今天开不开心?
你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哪些优点?
给妈妈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乐观向前;不愉快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关注我们值得关注的事情,我们才能快乐。孩子头脑中总是带着对上学的美好,孩子自然喜爱上学。
5
除此之外,放学接孩子的细节也很重要
不要带着玩具、零食、饮料等接孩子放学,更不要一把接过孩子的小书包。因为老师千方百计在学校让孩子变小大人,一出校门就变回了“小宝宝”,老师的苦心功亏一篑。
看到孩子不要忘记来个拥抱,拥抱不仅会让孩子忘记了所有不愉快,还能让孩子知道,虽然跟妈妈分开了一天,但是妈妈还是很爱我的。
6
爸妈每周至少亲自接一次孩子放学
对孩子来说,爸妈始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每周爸爸或妈妈最好亲自接送一次。因为这样的举动看似不足为道,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爸妈平时忙,所以大多数都是奶奶或爷爷接送,但爸妈只要有时间,总会来接我!这样的举动,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朋友圈里有个妈妈最近记录了她偶尔的一次接孩子放学的情形:当孩子看到门外的我的时候,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抬起头自豪地跟老师说:“你看,妈妈今天来接我!”走出门口见到熟悉的小同学,情不自禁地说:“我今天也是妈妈来接我放学了……”那种喜悦和满足感让这个当妈的百感交集。她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是一个尽责的妈。
7
如果孩子说不想上学怎么办?
首先要问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一般来说刚上学或放假很长时间后上学,孩子都会抗拒上学,这跟孩子的分离焦虑有关。
这种情况下,爸妈不要训斥打骂,可以说妈妈知道我们家宝贝不想上学,妈妈小时候也曾经不想上学,但每一个人都要上学,就像妈妈一定要上班一样,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呀。
让孩子知道上学是一种责任。但如果孩子实在是不想上,可以适当让孩子休息一下,调整情绪后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