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阿尔茨海默病精准诊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上海2021年10月27日 /美通社/ -- 10月23日,在“健康老龄化 -- 创新助力阿尔茨海默病精准防诊治”2021上海论坛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的指导下,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卫健委等多个部委和机构的支持下,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重磅发布了《完善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系的政策建议》(下称:《政策建议》),旨在针对未来5-10年我国建立和完善老龄化应对体系的“窗口期”,形成阿尔茨海默病的国家疾病战略,并首次提出包括制定应对阿尔茨海默病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推动精准诊疗、加速针对明确病理机制的药物研发和上市等切实可行的五大政策建议。
《完善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系的政策建议》发布
积极应对老龄化,首要实现双80
“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窗口期。这一时期,我国进入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1];同时还将迎来第二次老年人口强劲增长高峰,平均增长率4.48%,是同期总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5倍[2]。伴随老龄化不断深化,我国已成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 现有患者近1000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达3000万人[3]。目前,由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相关经济开支,已经占全国GDP的1.47%,约为2015年人均GDP的2.4倍[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研究员表示:“构建有效的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系,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关公共卫生及医、养服务政策,同时,还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是相关药物和技术手段的研发及引进、应用,以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的形式,促进健康老龄化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研究员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毛群安司长表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提出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的目标。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强调,我国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到80%。此次《政策建议》对实现‘双80’和‘降低老年痴呆患病率增速’有巨大且实际的指导意义。”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毛群安司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邢若齐副局长表示:“明确重大疾病包含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标准和疾病精准防诊治路径,建立现代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群的建设,发挥牵头和引领作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连续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邢若齐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控面临五大挑战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控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政策建议》通过对疾病现状和数据的全面梳理,总结了目前阿尔茨海默病防控工作尚面临的一些挑战:
第一,发病率持续增高。近年的研究显示,中国痴呆患病率每5年增加1倍[5]。作为痴呆症最常见的病因,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和社会问题日渐突出。另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总量将达1.3 亿人[6],为 2020 年高龄老人的四倍。高龄老年人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升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患人数。
第二,社会与家庭负担日渐增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疗照护,家庭和社会都需为此付出巨大成本。资料显示,长期照护费用大多由家庭独自承担;照护者平均每周需要放弃47小时的工作时间[7](相当于6个工作日)来照顾患者,产生延误工时等庞大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中国特有的421家庭结构让家庭成员压力越来越大,长期感到“力不从心”也影响了适龄家庭成员的工作和生育意愿。
第三,诊断及时性不足,易错过黄金窗口期。目前我国轻度痴呆患者和重度痴呆患者的就诊率分别仅为14%和34%[8],49%的病例被误认为是自然衰老的现象,错过了早期干预期。“诊断标准、治疗方式缺乏统一的精准性和规范性是造成大多数人就医意愿低的主要原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强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从轻度到重度进展平均需要8-10年,而从轻度认知障碍发展为轻度痴呆,平均只要2-6年的时间。把握这一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及时诊断干预,可极大延缓疾病进展。”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
第四,疾病的治疗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目前,我国仅有五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且这些药物只能短期控制症状,并不能延缓疾病进程。针对明确病理机制的药物的长期缺乏,导致疾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我国临床长期面临“精准诊疗手段稀缺、临床缺医少药”等客观原因,严重阻碍了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控。
第五,社会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除了部分试点城市以外,无论是患者用药还是日常照护所产生的费用,都缺少相关的制度安排予以支持。相关社会组织也存在专业能力有限、覆盖范围不广、养老服务照料体系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
五大政策建议助力完善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系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也为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指引。为此,《政策建议》提出了五大建议,助力完善我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系:
第一,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应对阿尔茨海默病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鉴于阿尔茨海默病带给健康老龄化的巨大挑战,应动员全员充分认识到“把完善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列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国家战略行动,明确阿尔茨海默病防控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及任务。
第二,推动疾病的早筛早诊,把握黄金窗口期。强化全人群健康教育,加强疾病预防、早期筛查和诊断。在社区,可考虑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筛查纳入55岁以上人口每年定期开展的体检当中;在工作场所,可考虑对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体检时增设阿尔茨海默病筛查。
第三,明确疾病诊疗标准,提升医疗水平。推动生物标记物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将客观的生物标记物检测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筛查和诊断的标准。制订明确的诊疗规范,在相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中进行广泛教育,推动精准诊疗的快速普及。建立阿尔茨海默病的精准诊疗一体化中心,提升医疗水平,造福病人。
第四,推动针对明确病理机制的药物研发和上市。鼓励创新药物,特别是具有明确作用机制、可真正延缓疾病进展的阿尔茨海默病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引入。目前国际上已经有针对该疾病的明确病理机制,即减少大脑淀粉样斑块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获批。
第五,构建完善相关社会保障生态体系。尽快构建起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长期保障体系,包括日常照护模式以及费用分 担机制,缓解患者和家庭的生活压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彪教授坦言:“推动精准诊疗、把握黄金窗口期进行疾病干预。鼓励创新药物特别是具有明确作用机制,可真正延缓疾病进展的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引入,对解决我国当下阿尔茨海默病错诊、漏诊率高、治疗率低、预后效果不理想等突出矛盾有切实帮助,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防控、改善患者和家属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彪教授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饶克勤会长呼吁:“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事关每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和获得感。希望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尽快将《政策建议》落实到行动计划当中,加速完善我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系,积极应对健康老龄化国家战略,共赴健康、幸福、富裕的明天。”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饶克勤会长
[1] 徐建亚. 人口老龄产业的开发[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 000(008):35-36. |
[2] 佚名. 智能养老蓝皮书 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J]. 经济学动态, 2015(11). |
[3] 孙蓉,宋绍霏,张通.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0, 23(2):153-156. |
[4] Jack CR, Bennett DA, Blennow K, et al. NIA-AA Research Framework: Toward a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Dement. 2018; 14(4):535–562 |
[5] 陈晓春, 陈枝挺. 重视阿尔茨海默病基因研究中的种群问题[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9):601-602. |
[6] 李长春, 蒋兴和.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国际老年人年[J]. 中国社会保险, 1999(09):34-35. |
[7] The Metlife study of Alzheimer’s disease:The caregiving experience.[EB/OL].https://web.archive.org |
[8] 张立秀. 对《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文版)》的应用研究[D]. 南方医科大学,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