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中型运输机群沿着预定航线,飞越南海上一座座美丽的岛礁。 解放军报 图
鲲鹏展翅,扶摇万里。
朱日和沙场点兵,一架运-20和两架运-9组成的楔形编队,米秒不差地飞过检阅台上空,这是国产运输机编队首次集体亮相。
这支编队来自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作为一支在改革强军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部队,该师装备多型国产运输机,形成了高中低空、重中轻型运输机搭配的远程投送梯队。
展开该师2017年的航线图,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从远海岛礁到沙漠戈壁,勾勒出的正是我空军战略投送能力的成长轨迹。师长杜宝林作为运-20的首飞机长,他告诉记者:“强化备战打仗的鲜明导向,全面提高新时代打赢能力,我们要在高边疆、远边疆、新边疆的制胜空间练硬自己的翅膀”!
胜敌者,心先胜之。飞越高山大海,锤炼的不仅是钢铁翅膀,更是强大内心
在航空领域,把海拔1500米以上的机场称为“高原机场”,海拔2438米以上的机场称为“高高原机场”。能否征服“高高原机场”,是衡量航空实力的一项“硬指标”。能执行高高原飞行的机长,对民航公司来说,可谓“千金难求”。
2017年夏天,该师党委提出:国产某型运输机要“上山”!一时间,全师上下深受震动:这一机型,受飞机性能限制,高原飞行风险极大。
“上山”是块“硬骨头”。然而,作为戍守空天的战略投送力量,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专门成立任务组,多次到“高高原机场”实地核算,梳理出验证试飞的20多个课题,制定试飞计划,一项一项逐步解决。
2017年10月中旬,该型飞机从西南腹地某机场出发,飞越绵延的高山,在某高原机场成功降落。随后,又在半个月内,先后从两个不同方向挺进高原,填补了该型运输机训练的多项空白。
收获的不仅是技术和经验,更是信心。飞行员郑奎亮感慨地说:“装备有潜力可挖掘,我们也有潜力可以挖掘,不仅技术要升级,自信也要升级!”
“现在讲求‘边界’飞行,不仅要突破技术上的‘边界’,更要突破心理上的‘边界’。”师政委仇超对此深有同感:“克服依赖心理、等靠思想,真正把自己摆进去、靠上去的时候,就会激发出极大的潜力。”
初秋,该师某团直升机编队,拂晓从高原某机场起飞,黄昏抵达戈壁某机场,机动千余公里,起降4个机场,翻越雪山、穿行山谷、飞过沙漠,大强度长航程的训练,有效锤炼了部队全天候全疆域作战能力。
多机型上高原、常态化上高原、多样化任务上高原,该师在高原投送能力上年年有提升,一批“身价千金”的高高原机长脱颖而出。
翻开该师的2017年度工作情况,最醒目的两个字是“首次”。这不是集中在单一机型,而是多个机型;不是在一个地域,而是在多个地域;不是集中在飞行领域,而是涵盖飞行和保障多个领域。
这一次次突破,刷新的不仅是纪录,更是观念。正是在一次次“首次”中,理念实现了“迭代”。
“哪壶不开找哪壶,哪壶不开提哪壶,哪壶不开烧哪壶。”师参谋长李成民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拧螺丝要拧在“吃力”部,抓战斗力要抓在“关键点”。
只有勇敢地飞出去,才能发现不一样的天空。就在采访之时,这个师的飞行员驾机从西南腹地出发,远程奔袭,奔赴祖国的南海。从拂晓起飞,至日暮返航,其间执行了低空掠海飞行、模拟空投等任务,又在强军的答卷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从“能飞”到“能战”,从“能战”到“能胜”,找准战场“角色”,方能唱好大戏
几年前,一次“败仗”给该师官兵上了生动的一课——
戈壁大漠,多名优秀机长领衔的运输机梯队奔赴指定作战地域。正准备实施空投时,机载电子设备瞬间“失灵”……原来,演习导演组在空投地域释放了强电磁干扰。
战场不会万里晴空!这一战让该师官兵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运输航空兵不是单纯的“运输队”,而是执行任务的“战斗队”。
从“能飞”到“能战”有多远?该师的训练悄然而变:在恶劣环境中飞,在低能见度、大侧风、雨雪冰冻天气等复杂条件下,展开最低起降标准训练;在逼真战场中练,设置空地火力威胁、复杂电磁干扰、陌生空域航路等实战环境,低空编队、自卫干扰、精准抵达……
谈起战略投送的话题,飞行员们的眼界更宽广。从近几场战争来看,每一次都有空中战略投送力量的身影,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中有99%的人员是通过空中输送。某团团长滕辉说:“学习战争,我们必须树立起支撑战局的‘杠杆’意识!”
思维转变,就要敢于走进舞台中心。他们常态化组织新机与多型运输机、直升机同场组训,通过空中立体部署、编队跟进集结、联合机动协同,让新机加速融入新体系。今年以来,他们多次与空降兵联合训练高原伞降,主动协调电抗、地导部队辅助设置复杂电磁环境和火力威胁战场环境,以提高运输机自卫生存能力。
一次拉动至今为官兵们津津乐道。那是一次“未知时间、未知地域、未知任务”的拉动。盛夏的傍晚,战斗警报突然拉响,分处两地的两支运输机分队同时接令,奔赴陌生机场运送战斗人员。机群在奔赴途中,先后遇到大风、大雨,降落前又突遇沙尘暴、雷电等极端危险天气,部队持续战斗,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战斗兵员的投送任务。
“世界一流”,不仅要挂在墙上、写在方案中,更要落实在战位上
飞行员们还讲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上级原准备将一次出国飞行任务交给该师。然而,在技战术考核中顺利过关的他们,却因英语水平限制,与任务失之交臂。
英语水平不高,折射的却是国际视野的缺乏。习主席强调要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那什么是世界一流?该师官兵说,“世界一流”,不仅是理论概念,更是实力指标;不仅要挂在墙上、写在方案中,更要落实在战位上。
该师的师徽,是由经线和纬线勾勒出的一只“鲲鹏”。师领导介绍,这条“纬线”就是世界空军的标准,这条“经线”就是未来空军的标准。建立一流战略投送力量,首先要有全球的视野,不应画地为牢,而要把优秀的、先进的经验和做法都学过来。
今年,该师实施“两双”即“双机长、双语言”培养机制,双机长就是能够驾驶运-20和国产中型运输机,双语言就是“英汉双语训练”。他们坚持每周组织1-2个场次全程使用英语指挥引导,并专门研发英语学习记忆辅助软件。记者发现,飞行员们学英语的热情高涨,口袋里揣着英语对话卡,飞行大队LED显示屏滚动播出航空英语知识点。
运-20于2016年7月首装部队,列装后一周就实现了首飞。一年过去,“鲲鹏”完成了高原飞行、跨区机动等课目,参加了联合作战训练。
运-20飞行员冯玮告诉记者:“回首这一年多的工作,我们要建成战略投送力量,首先要确立一流的标准。”
一个小细节彰显着标准的力量。运-20刚接装时飞机的仪表都是公里、米、秒等公制单位。飞行员们主动向工厂提出,增加英尺等英制单位。这一小小的改动,背后却是执行境外飞行的考量。出国执行任务时,需要在公英制不同区域反复穿越,飞行需要换算成海里、英尺单位。现在运-20飞机的航电系统都已更改为公英“双制”单位,两者同时显示。
“鲲鹏”列装后,像这样的“升级”还有很多,飞行员们结合实战训练与战机进行深度磨合,他们一只眼盯着小小的驾驶舱,另一只眼早已望向了舷窗外的万里长空。
(原标题为《 大国之翼,如何“动于九天之上”——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加快推进转型锤炼战略投送能力新闻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