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网约车发展现状分析 行业规范与监管力度亟须加强

2021-11-10 05:23    

网约车是网络预约出租车的简称,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以手机APP为主要服务平台、为具有出行需求的顾客和具有出行服务资格与能力的驾驶员提供信息沟通和有保障连接服务的新型商业运行模式。网络预约专车类服务包括专车、快车和顺风车等等,是传统用车市场的补充。该模式除了提供预约租车服务之外,还通过创新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管理优化技术来开发整合一系列综合服务,包括驾驶员服务质量与信用评价、导航、拼车等,甚至还发展到城市交通自动化调度、交通拥堵治理等。

网约车安全问题敲醒警钟

最近,网约车安全问题受到公众高度关注,滴滴顺风车司机涉嫌杀害乘客事件发生后,不仅滴滴方面出台系列整改措施,监管部门也在完善相关法规。

5月24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新修订的《出租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将网约车平台公司和驾驶员纳入考核体系,明确网约车需要开展服务质量信誉考核。根据规定,对驾驶员遵守法规、安全生产、经营行为、运营服务等方面实施考核,考核期内得分低于3分的,按要求接受培训,并建立驾驶员服务质量信誉档案。

现实中,各地方准入机制和监管机制不一,但都在逐渐加大监管力度和完善监管细节。交通运输部方面近日表示,将加快清退不合格的车辆和人员,确保平台上注册的车辆和人员与实际的车辆、人员一致,并取得相应资质;同时,将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实施联合的惩戒名单,今年7月底将完成网约车信息保质保量完整地传输监管平台。

互联网出行交易规模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出租车行业经营管理模式与投资发展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规模达681亿元人民币,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预计2018年,市场交易规模将增至2678亿元,而后恢复平稳增长,2022年达5036亿元人民币。

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出行交易规模统计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网约车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近年出现的新业态,网约车行业发展迅速,需求也较为旺盛,初衷是为人们出行提供多元化服务,如今也已成为一大趋势。然而,随着恶性事件相继出现,网约车的安全性问题一次次暴露在大众面前。为规范其发展,国家及地方纷纷出台网约车新政,不过实践证明,从监管部门到网约车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仍然不少。

从企业的角度看,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约车,多是通过平台将两端的服务提供者个人与服务需求者个人联系起来。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司机并非传统企业雇佣模式,但企业可以筛选司机,出于保障乘客利益的考量,网约车企对平台注册司机应该加强审核。

目前的现实是,司机审核是一项颇为复杂且耗费成本的工作,规模大、利润率低的平台更加追求效率,在审核上投入较少。在当下流量为王、偏重估值的时代,企业纷纷选择了从商业和经济的角度来考量。此前,滴滴顺风车车主申请条件十分宽松,美团打车也因为招募条件过于宽松,甚至公然违反地区规定而广受诟病。

网约车亟须由乱而治

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网约车企应查漏补缺,堵上管理漏洞,比如在历次事件中暴露的客服夜间无人值守、人车不一或车牌不吻合等情况。以滴滴为例,日前顺风车业务经过一周整改后在部分城市重新上线,重大的调整包括需要车主和乘客都上传身份证照片外,还规定车主在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等,并就是否应在行程中对乘客进行录音等问题公开征求意见。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网约车作为新经济不应被扼杀。但交通体系完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人口、运力、调度等问题,相对于仍在灰色地带试探的美国,以及偏向“一刀切”保护传统业态的德国、日本,中国已在立法方面给予了网约车合法地位。此时,如何更好地引导行业发展,以及遏制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众安全,成了监管部门致力的方向。

网约车代表平台“滴滴出行”将于下半年启动登陆港交所的上市之旅。6年之间,得益于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滴滴成长为一家数百亿美元体量的大企业,同时也意味着滴滴需要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以回馈公众。

总体而言,面对共享经济需要开放心态,更需要总结经验教训。针对网约车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正成为社会共识,网约车亟须由乱而治。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