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拉小车:阿里高速增长“大格局”短期不变。根据5月4日披露的财报,2018财年阿里营收2502.66亿,同比增长58%,创IPO以来最高增速。财报后的电话会上,CFO武卫透露2019年阿里营收增长目标是60%。(注:阿里财年截至每年的3月31日)
“主发动机”强劲
1)华尔街的“现实”
当今资本市场最看中的已经不是净利润,而是营收增速。营收是客户用真金的银给企业投的信任票,与市场份额、规模效益、议价能力正相关。营收高速增长,即使利润率下降,仍然是资本市场的宠儿。而营收下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难逃“腰斩”。
由于基数小,中小型公司一旦处于顺境,营收增速往往非常之高,同比增100%不在话下。如果多元化或并购成功,甚至会出现几何级数式增长。
但是,阿里这种级别的公司要实现高速增长只能靠主业推动,没有捷径。#以头拱地#
2014年上市后,阿里营收增速明显回落,2015财年、2016财年同比增幅分别为45%和33%。
资本市场一度认为阿里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而且电商业务收入已经接近“天花板”。不料随后两个财年,阿里营收增速分别达到56%、58%。
可以看到,阿里市值与营收增长高度相关,2016年是增速的低谷亦创上市以后最低市值纪录。
其实,华尔街的“现实”是两百年来被无数次“忽悠”的结果。即便是对苹果,也只以iPhone出货量和财报上的阿拉伯数字为依据估值。主流投资机构坚持这种理念,能够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比如看好特斯拉,相信它的市值能到1万亿美元。如果现在就把特斯拉炒高到数千亿美元,如果这家公司不行了怎么办?不如大家都忍着,等马斯克趟过所有的坑再说。
2)主动多元化
从财报看,阿里已经是一家多元化公司,旗下业务分为四板块:核心电商、云计算、数字传媒娱乐、创新及其它。
2017年,核心电商营收2140亿,占总营收的85.5%;云计算营收133.9亿,同比增长101%;数字娱乐营收195.6亿,同比增长33%。
2017年,核心电商业务对营收增长的贡献率为87.1%,略高于其在营收中的份额;云计算在营收中的份额是5.4%,贡献率7.3%;数字娱乐收入占营收的7.8%,贡献率仅有5.3%。#数字娱乐“拖了后腿”#
在中国,多元化往往成为巨头们共同的选择,但有主动、被动之分。
主营业务增长乏力、天花板近在眼前时的多元化,有被动自救的意味。比如百度大力发展视频网站和O2O业务,为的是“救搜索业务的驾”。结果爱奇艺为营收增长作了极大贡献,但烧钱太多,影响整体效益。预计拆分独立上市后,情况会有所好转。
阿里的“主发动机”——核心电商业务无比强劲,在这样背景下的多元化在心态上、策略上都有相当大的主动性。即可像百度对爱奇艺那样,“无论烧多少钱也要把营收突上去”,也可以把减少亏损作为唯一的KPI。更可以在两个极端之间灵活选择。
但主动、放松的心态也有麻痹作用,让阿里忽视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电商业务高速增长的原因
2018财年,阿里GMV达到4.82万亿,相当于2017年中国GDP的5.8%、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4.8%。由于阿里2018财年与2017自然年只有三个季度是重合的,上述两个比率并不严谨,但足以说明阿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阿里电商业务季节性明显,营收的波峰、波谷分别为每个自然年的Q4和Q1,显然与“双十一”有关。
2018年Q1是2018财年的“波谷”,核心电商营收513亿,比2017财年的“波峰”还高(2018年Q1营收513亿,2017年Q4为466亿)。
阿里电商业务高速增长,得益于三重因素:
第一重是“吃不完的红利”。PC端没红利到就到移动端吃、“一二三线城市”吃光了还有“四五六线城市”,“剁手族”在年青人里饱和了还有中老年,国内的人口红利不多了还有海外市场……
第二重是“开放平台”、“开放物流”模式显露出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打造,阿里电商平台在基础架构、对商家的服务和监督、支付、物流、云计算等方面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得以顺畅地承接“红利”。
第三重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红利”。阿里在财报中特别提到“个性化推荐”对业绩改善的作用。
“一大拉三小”格局未变
1)核心电商
2018年Q1,核心电商业务营收513亿,同比增长62%。整个2018财年,核心电商业务营收2140亿,同比增长60%,为阿里上市以来最快增速。
核心电商是阿里唯一盈利的业务,2018年Q1息税前利润222亿,而2017年Q4更是高达385亿。2018财年息税前利润达1141亿,平均每月95亿。
其它三大块业务——云计算、数字娱乐、创新及其它,都是亏损的。
2)云计算
2018年Q1,阿里云计算业务收入44亿,同比增幅为103%。整个2018财年,云计算业务营收134亿,同比增幅101%。
以云计算业务的重要意义,每年亏损数十亿并不为过,但阿里却保持了克制。
从2016年Q4开始,云计算业务息税前亏损率大致在5%上下波动,亏损额不超过2个亿。2018年Q1,息税前亏损突然放大到3.5亿,亏损率达8.1%。是财年末冲KPI还是改变了策略,需要观察一两个季度。
3)数字娱乐
阿里数字娱乐业务主要包括优酷土豆(大优酷事业群)和UC浏览器。进入2018财年(即2017年Q2),这个板块的增速一下跌至原先的零头。2017年Q2收入41亿、同比增加30%(上季度同比增幅234%);2018年Q1,营收53亿,同比增长 34%;2018财年营收,195.6亿、同比增长33%。
增速剧降显然不能从行业环境或运营方面找,肯定是经营方略发生了重大变化。
问题是营收增速掉了一个数量级,亏损却并未收敛。2018财年息税前亏损83.1亿、亏损率42.5%;2017财年息税前亏损65.4亿、亏损率44.5%。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2018年优酷土豆版权预算为300亿。果真如此,说明阿里数字娱乐业务的策略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果再不见效,阿里大概率会对数字娱乐业务作重大调整,套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不在亏损中爆发,就在亏损中死亡”。
年初与优酷土豆的朋友闲聊,聊出一个特别大的脑洞“阿里或许会把视频业务卖给百度”!
4)创新及其它
这个板块主要包括高德导航、YunOS及蚂蚁金服的小货业务。进入2018财年(始于2017年4月1日),营收增速大幅回落,甚至有一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2018财年,阿里创新及其它板块营收32.9亿、同比增速仅为10%,居四大板块之末。
创新业务增速放缓,但亏损情况亦在波动中好转。2018年Q1息税前亏损8.6亿、亏损率87%。2015年Q3息税前亏损也是8.6亿,亏损率却高达219%。
5)“大马拉小车”格局短期不会改变
近年阿里各项业务的格局一直是“大马拉小车”:电商业务利润丰厚,拿“小钱”养着云计算、数字娱乐及创新业务。在这些亏钱业务中,有的对电商生态的价值已经相当明确,如云计算;有的还需要探索;有的面临重新评估。
2018年Q1,云计算等三大业务息税前亏损合计38.1亿,想当于电商业务息税前利润的17%,比2017年Q1高三个百分点。
从财年数据看,2018财年电商息税前利润1141亿,云计算等业务亏损121亿想当于电商息税前利润的10.6%。而2017财年,云计算等业务亏损101亿,相当于电商业务息税前利润的12.3%。#“大马”比较轻松#
尽管大格局不会变,小格局或会调整,比如数字娱乐板块。
“核心电商”也是个“筐”
上文给人的感觉是阿里核心电商业务闷头赚钱,生态建设、创新、探索性业务都放在其它板块。其实“核心电商”本身也是个“筐”,不仅包含淘宝、天猫等“现金牛”业务,还有“菜鸟”“海外战略投资”“新零售”等新创业务。
2018财年,国际零售及批发业务合计收入208.4亿,同比增长56.3%。海外业务收入占核心电商收入的9.7%,与2017财年持平,准确地说是“跟上了国内业务增长的步伐”。
这要归功于海外零售业务。2018财年,海外零售业务收入达142亿元,同比增长93.8%,而海外批发业务收入仅增长10.4%。
2017年9月,阿里斥资53亿增持菜鸟,持股比例从47%增至51%。据此推算,菜鸟投后估值超过1300亿。
阿里还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用于研发、智慧仓库及海外物流基础设施。
2018财年,菜鸟业绩开始并入阿里报表,贡献营收67.6亿。
阿里财披露,如果剔除菜鸟、新零售(包括盒马)等业务的影响,2018财年核心电商业务息税前利润率为63%。
形象地说,核心电商这匹“大马”不仅拉着三辆“小车”,背上还驮着“不少东西”。
2898站长资源平台网站排行榜:http://www.2898.com/rankli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