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技术需求的愈加强烈,产品创新和生产能力终将会被提上日程,届时基于完整的产业链规划而建立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也不为迟。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无疑,2000年初BAT的异军突起就印证了这一点,亦奠定了当下国内的商业环境基调。
发展至今,从BAT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公司盈利模式的重要性,它们以搭建生态,提升用户体验和黏性来把商业模式打造为自身的壁垒。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却让它们不得不做出变革,或者说AI加速着传统互联网产业的衰退,如腾讯市值的萎缩,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大例证。对于现在想要成为AI行业弄潮儿的创新型科技公司来说,传统互联网的模式逻辑似乎并不适用。换言之,当前科技公司考虑的重点并非商业模式的建议,而是创新产品的推出。
不同于BAT彼时的环境,科技公司的产品自带高科技属性,有着强技术壁垒。而这样的壁垒和创新,完全可比拟当年消费电子领域的苹果,将会带来颠覆性的格局。
图 | 2018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来源:Gartner)
然而从Gartner发布的数据来看,科技领域备受关注的5G、边缘计算、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其实都刚过技术萌芽阶段,当下科技变现的主要途径只能是融资。这种情形与技术自身的先进性密不可分,如计算机视觉、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它们在性能上往往刚达到工业级标准不久,还处于测试和产品前期的研发阶段,若此时以粗糙的形态投入市场,不仅不获认可,对产品价值也是极大的折损。确保技术的成熟度等量转化为市场价值,则是科技公司未来的命题。
“商业模式”和生态不是首要考虑
过去十多年间,“模式”和“生态”是被行业人士常常挂在口边的词汇。21世纪初,谁也不会想到,仅凭一款通信社交软件,腾讯就可以以此步步为营,在港交所敲上了盛世的一钟;而阿里更是凭借淘宝的创新应用,登入了大洋彼岸的纳斯达克。
BAT的卓越成就告诉后来者,商业模式十分重要,也因此一大批公司前赴后继走上了这条道。后来的很多项目路演的现场,台上木讷的技术人员远不及侃侃而谈模式的“商人”受投资者欢迎。
如果说模式的地位彻底被撼动,中兴事件是个关键节点。2018年4月16日晚,正值中美贸易战期间,中兴事件爆发。之后中兴支付11.9亿美元天价罚单,高层大换血,国内企业弊端的一面被放大。仅凭借模式和资本运作无法掩盖企业的短板,没有元器件、没有核心技术,最终会丧失决议权。建立商业模式、搭建生态,固然是未雨绸缪,是产业布局。然而新信息技术时代,技术和产业链的基本完备更是制胜的核心要素。
反观新一代科技独角兽诸如商汤、旷视、地平线的崛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出身”自名校实验室或者研究中心,有着强技术背景。而这已然是产业共识,技术价值成为了当前硬科技领域融资的重要驱动力。但有一点不容忽视,技术只是价值的体现,对于公司而言,将其变现是生存和盈利的基本要求,亦是领导者管理及运营能力的体现。
“变现“背后的逻辑有哪些?
变现之路并不好走。首先,政策与市场的支持至关重要。
当下半导体行业浪潮,正是得益于此。2014年6月国家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一年后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之后“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设立,资本扶持不断加强,海外行业人士回国创业,国内芯片产业逐渐兴荣。
其次,创业者对市场方向的判断也是基础要求。以无人机为例,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无人机行业的市场发展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瓶颈和局限性。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销售规模为24亿元,2017年达到79亿元,预计有望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大关,市场规模达到134亿元。
尽管总体市场在扩大,但按此增速,至2025年,无人机市场可能才刚刚打破千亿元大关,基于大疆占领约80%以上市场的现状,理想状态下其他公司的市场空间最多只有200亿元。在新兴产业中,市场增速慢、空间小,种种特征都在表明,这对于想在无人机领域深度挖掘的科创企业而言,十分不利。
“选对方向很重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你要定量的去考察自己能够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在投资者大会上,投资人首先强调的也是这一点。
再次,则是对自身价值的客观认识与开发。考虑好关键的应用方向之后,对于拥有核心技术的团队来说,在决定融资和投入人力之前,应当是对自身技术或即将研发采用的技术进行考量,这里的考量因素应包含技术的生命周期和技术采用的生命周期。
图 | 技术的生命周期(上)和技术的采用周期(下)
仍以发展成熟的半导体行业为例,从1948年晶体管的面世,到如今的后摩尔时代、硅基半导体产业成熟,技术层面经历了六十年。映射到上图,很容易发现,在Stage 4到来之际,技术至少需要走过数十载甚至更久。
类比来看,虽各细分领域发展状况不同,但整体上现在年轻的AI产业尚处于第二阶段,成长期可能需要十余年甚至更久,用户的接受度(技术的采用周期图)才能逐渐趋于高峰。因而,对于企业而言,明白自己所在细分领域的技术发展所处阶段和大众的态度,就十分必要了。有了明晰的认识,我们自然容易做出合理的决策和投入。
最后,则是尊重产品成长规律,寻求适宜推广模式。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产品,科技产品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其定义是知识密集、技术含量大的高附加值创新产品。这样的产品生命周期呈现棘轮效应,即不像传统产品和技术一样按照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规律发展,而是产品在导入期就迅速成长,经过成熟期后不经过衰退期就进入新一轮循环,且呈进一步上升趋势。
图 | 产品的生命周期
回归到科技行业,容易发现,即便是AI的头部企业,他们的产品,在这张图上,现在或许只能处于第一阶段的末端,距离发展到市场颇为认可的发展期末端还差上一个阶段。按照现在的速度来看,从芯片到机器人,只要涉及到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少则三五年,多则还需十余年。
目前,面向C端市场的众科技公司,在产品和市场层面,遇到的最大问题莫过于C端用户不买单。为保证有一定的盈利,这里,科技公司惯常的做法是先将产品推入B端市场,以此逐步完善和推入C端。事实证明,这确实是有效可行的盈利方式。
综合来看,如何衡量把控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的节奏,有效转换技术价值,而又不“伤筋动骨”,是新型科技公司需要学习和考虑的事情。
最后
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技术价值就是其命脉和壁垒,所谓的产业生态布局、商业模式,在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不仅无从谈起,亦没有谈论的必要。而随着对技术需求的愈加强烈,产品创新和生产能力终将会被提上日程,届时基于完整的产业链规划而建立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也不为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