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问题疫苗的事情在朋友圈沸沸扬扬。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不讨论其中的医药学知识。但是从这些天的媒体文章来看,有些感受不吐不快。
我一向主张凡事思考讲究逻辑,任何推断都需要有足够的论据。这次事件也不例外。从这几天的信息中,我看到至少三处逻辑硬伤。首先是第一个:
▷ 信息分析懒惰
每一次公众事件,都有巨大的信息量爆发。无论是官方媒体,新闻媒体还是个人自媒体,对事件的解读都只能以某一个角度为切入口,这就造成了读者的认知片面。
这次点火的那篇《疫苗之王》全文3000多字,只是很表层地讲述了几家疫苗企业的问题,并没有更深入的分析报道。我们对这些企业的来龙去脉,疫苗生产过程,为何能一直顺利逃脱监管等问题都没有看到一个清晰的答案。而在此之后,也少有进行了深入调查取证,完整呈现事件全貌的文章出现。
事实上,自媒体发展到今天的程度,“还原事情原貌”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过去这是新闻传播者的职责,出现这样影响量级的事件,起码都是三篇专题报道打底,连续数月跟踪采集资料和证据。
而现在流行短平快的阅读,大家只关心最终结论,不关心论证过程。这就导致了“还原真相”的担子落在了我们每一个读者自己身上。我们只能凭借在朋友圈看到的碎片化信息,拼凑出事件的全貌,然后再转发出去。
每一次这样的传播,就是一次认知成本的增加。到最后,更多的人没有耐心再去看翔实的分析报道,大家都懒得去动脑筋,最后变成听风就是雨,1分的事实变成10分的想象。
这就导致了第二个逻辑硬伤:
▷ 事实边界模糊
这次事件中,最广为流传的“逻辑”就是:
查出问题疫苗-几家疫苗企业有问题-所有国内疫苗企业都有问题-国外疫苗没有问题。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长生生物等几家疫苗企业确实是有问题。但我们不能由此及彼,推测出国内所有疫苗企业都有问题,更不能平白无故就说国外的疫苗就没有问题。
事实上,美国就曾发生过著名“卡特事件”。最后导致上万名儿童因为问题疫苗患上了脊髓灰质炎。所以并不是外国的月亮就更圆。实际上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有过,不同的是事件发生后采取的相应措施,这就是后话了。
回到这次问题疫苗事件,它的边界,应该止于“长生生物等几家疫苗企业有问题”。再往后的所有推测,需要更多的事实根据才能判断。
一份证据对应一份事实,两份证据对应两份事实,这是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每一次的向后推导,都要不厌其烦地寻找充足的事实证明,而不是想当然。我们不放过一个坏人,但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
在有限的信息边界内,就事论事,不要借题发挥,别把揣测说得跟真的一样。这是最基本的写作道德。
而这次事件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逻辑硬伤是:
▷ 情绪闸口松懈
但凡这种涉及到大众生命安全的事情爆发,道德情绪都会替代理性逻辑,成为公众宣泄的闸口。
很多人利用了这一点,通过操控情绪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上次我还提到,很多自媒体喜欢用“恐慌式营销”的手法,这两天我已经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打起了国外接种疫苗的广告。且不说国外疫苗是否就一定安全这个问题尚且存疑,这么迅速的商业反应我不认为是什么好事。
大家在声讨黑心疫苗企业的同时,也要警惕对情绪的过度放纵。实际上,过去每一次类似的事件发生,声浪最大的往往都是一开始曝光的那一段时间。
而曝光之后的处理措施,如何预防和杜绝,相关政策法规的修改完善,这些看起来冷冰冰但却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东西,被忽略了。
过去的毒奶粉是这样,去年的幼儿园是这样,这次的问题疫苗还是这样。
大众对新闻事件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把过多的精力分配在前期的情绪声讨上,后续更重要的措施预防就少有人去关注。这就给本应受到惩罚的人逃脱的机会,甚至继续作威作福。
就像之前毒奶粉事件的负责人居然摇身一变成为食药局副局长,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媒体传播中有一个风口理论。任何热点新闻的风口时间不会超过一周。在这一周内,发生任何相关的事情都会被赋予极高的关注度。然而时间一过,等到下一波风口来临之时,这个事件就会被淡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出了事的时候选择沉默,因为他们在等风口过去。
比起这次疫苗事件中群情激愤的声讨,我想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骂完这些黑心企业之后应该怎么办?如今这个事情已经全国皆知,我们不需要再给它添火加柴,而是在这个风口时间内,将民众的关注点赶紧引导到之后的相关处理措施上。
对于那些通过详细调查取证予以深度报道的文章,应该给予足够大的权重曝光。让公众充分了解这次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关的问题责任方都有哪些,而不是粗暴删稿。
对于那些开头截个图后面全凭想象的文章(没错我说的就是那些一杆子打死所有疫苗公司的人),我们不要以讹传讹,让信息复杂化,增加更多人的认知成本。
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最需要做到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控制情绪。在情绪的合理发泄之后,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后续的事实真相还原上,相关法规制定上,监督机制完善上,权责清晰落实上,不要让悲剧再一次发生。
造成这次事件的元凶,是利欲熏心的商人。然而允许他们如此肆无忌惮敛财的,却是规则的背后制定者。这些“幕后玩家”们是如何监守自盗,沆瀣一气的,这才是我们应该去深思的问题。
不要模糊焦点,不要搞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