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国乒第一任总教练、时任国际乒联副主席徐寅生在风雨飘摇中登上了国际乒联主席的职务--这之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两位国际乒联主席都病逝于任上。而巧的是,这两人(荻村伊智朗、哈马隆德)正好是日本和欧洲在当时乒联的最高代表。随着他俩的去世,徐寅生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因为中国乒乓球确实太强了,所以可能是为了避嫌,国际乒联一般很少会推中国人当主席。但当时的情况是,除了徐寅生,就没有更具备资格的人存在了(已经退位8年的第二任国际乒联主席埃文斯倒是还活着,不过86岁了)。在这种情况下,徐寅生成为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担任国际乒联主席的中国人。而徐寅生在任期间的最大政绩,也是被许多人所误解的,就是积极推动乒乓球从38mm小球改革为40mm大球。
众所周知,球越大,击球速度就越慢。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改大球非常不利于中国传统打法,像刘国梁等直板打法就不用说了,即便是横板打法,像孔令辉、刘国正等人,也是明显受到影响了的:当年的中国人打球就是突出巧和快,而改大球显然是更有利于身高臂长的欧洲人的。
所以很多人就对徐寅生先生充满了怨言:身为中国人,怎么能帮助老外制定不利于中国乒乓球的改革呢?
然而我想说的是,这样给徐寅生下结论是极其不公、非常不当的。我就举个最简单的事实就能反驳这种观点:
直到1999年底,徐寅生都卸任了,改大球的最大反对声都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国乒的几个主要对手--日本乒协、瑞典乒协、朝鲜乒协、韩国乒协,他们都在当年的表决中投了反对票。如果说改大球是为了对付中国人,那么意思是说日本人阻挠国际乒联限制中国乒乓球队?
与日本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了推动改大球,徐寅生和中国红双喜器材商承担了几乎所有的研究、测试任务,向国际乒联和世界各国乒协提供了改革可能带来的击球速度、力量、旋转的变化数据,为改大球奠定了科学依据。
而更讽刺的是,最早提出改大球构想的先驱,是前国际乒联主席、日本人荻村伊智朗,然而荻村的想法却遭到了日本乒坛的抵制,后来直到他死于任上,改大球计划也没能推行。
历史有时候很冰冷:由日本人提出的不利于中国传统乒乓球打法的改革,遭到了日本乒坛以及中国乒乓球队最强的几个敌人的反对,最终由中国人执行推广才获得成功,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