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大V观点 >正文

亮剑原型的三剑客之李德生智取马坊:伪装成当地农民进据点侦察

2021-11-08 18:10    

2005年,电视剧《亮剑》荧屏热播,主人公李云龙以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军人气质吸引了众多观众,而作为原型之一的开国中将王近山的故事,也更多被人熟知。

提起王近山,他麾下的三员猛将则被誉为军中“三剑客”,分别是二野六纵16旅旅长肖永银、17旅旅长李德生、18旅旅长尤太忠。狭路相逢勇者胜,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带领部队勇猛作战、所向披靡,所到之地必有红旗飘扬。

李德生(第四排右三)在马坊战斗后,调任769团团长时与机关同志合影。

据李德生回忆录:马坊镇位于山西省昔阳、和顺、寿阳三县交界处。由于其战略地位重要,日军于1941年秋,从各地抓来大量民工,用3年时间,在马坊东侧的土岗上,修筑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式据点。日军特工清水利一,以马坊为中心,策划指挥周围6个县的特务工作,对我太行抗日根据地构成严重威胁。

为铲除这颗毒瘤,时任太行二分区30团团长的李德生主动请缨端掉这个敌据点。

李德生的请求被批准后,他考虑的第一步是如何进一步摸清据点内部的情况,制订一个周密的作战方案。

他知道,前两次攻打马坊之所以未能奏效,主要原因就在于敌人的碉堡修得很坚固,易守难攻,而我们的部队连重武器都没有,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李德生认为,在短期内我军装备不可能有太大改变的情况下,进攻马坊必须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换句话说,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第二天,李德生骑马来到分区,把研究的情况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向曾绍山司令员作了汇报。曾绍山充分肯定了李德生的想法。

接受任务后,李德生立即着手进行攻打马坊的各项准备工作。首先对马坊四周的地形进行多次勘察,做到了如指掌。但对据点内部的敌情尚缺乏第一手的感性资料。为了制定更切实可靠的战斗方案,李德生决定亲自进据点侦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是,因为日军同我们打交道时间长了,变得相当狡猾。对进人据点的人员检查甚严。检查时,首先是看头和手有无军人的特征。军人常戴军帽,额上留有帽痕,而农民则没有;反之,农民常种地,握锄头,手上有老茧,军人则不明显。敌人一旦发现这些特征,就怀疑其为八路军,将会招来杀身之祸。

其实,李德生早已带领侦察人员开始了准备工作。为了应付日军的检查,他们很长时间不戴军帽,前额上已没有帽沿的痕迹了。他们天天参加劳动,双手长满了老茧。李德生还学会了一些山西话。

分区领导批准了李德生的侦察计划,还专门布置了地下工作人员严密配合,保证这一行动的安全。

根据我地下工作人员提供的情报,李德生得知马坊日军已连续几天没有菜吃,多次催令各村维持会给据点送菜,李德生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化装成当地老乡,借进据点送菜,乘机进行侦察。

经过一番打扮,李德生头上扎条粘满尘土的羊肚毛巾,身穿一套满是油垢、露着棉花的黑土布棉衣棉裤,裤脚用破布带紧扎着,脚穿一双虎头鞋,脸上还抹了些锅烟灰。看上去真像一个敦厚、朴实的农民。

第二天清晨,李德生背上一筐土豆和大饼,他带领的二连连长刘树德和1个排长背着青菜、鸡蛋,一色农民打扮,他们分成两个小组,从北马坊村出发,顺着一条曲折的小道,向马坊镇据点的山坡上缓缓走去。

日军据点修在山顶上一块10来亩的平地上,四周都有碉堡,在碉堡外还有一条宽、深各数米的外壕环绕,壕沿外侧架设了数道铁丝网。这个据点,远远看去就像一座欧洲中世纪的古老城堡。

这时,寨墙上的敌哨兵发现了路上的行人,钻出地堡,荷枪实弹,严密警戒着山下。李德生镇静自若,故意放慢脚步,走了半个小时,才上到北寨墙根儿。我敌工站安插在据点工作的翟福才,早在寨墙下边等候。他迎住了李德生一行3人,心照不宣地打了一个招呼,领着他们拐向西门。

敌哨兵端着刺刀拦住了去路,用怀疑的眼光审视着他们,刘德树连忙走上前去,满面带笑地说:“太君,范庄维持会的干活,铃木小队长的知道!”敌哨兵上下左右仔细打量,检查了李德生他们背筐里的土豆和大饼,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这时因为敌人还没有开早饭,哨兵抓起李德生篮子里的大饼就吃,还笑嘻嘻地说:“你的,良民的,大大的好!”于是,翟福才趁机领着侦察员们进了西门。

一进门,地势豁然开阔,据点内的情形尽收眼底:院中央是两排各自独立的平房,中间一排伙房、仓库、小队长室、电台,后一排是马厩、信鸽棚、军犬饲养室。寨墙四周呈圆形,共分三层。紧靠寨墙是一圈相互贯通的士兵住房,结构坚实,后墙上挖了射击孔。平时睡觉、休息,作战时可依托房舍对外射击。宿舍下边是一圈环绕寨墙的地下室,后墙也有一排作战的枪眼。宿舍旁有木梯通上房顶,房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边还有一排射击孔,士兵可站在房顶上作战。一旦有了敌情,碉堡内可构成上中下多层、密集的交叉火网。他们边看边走,一一记在心上。趁着把菜筐送到厨房,并利用喝水、休息的机会,李德生又从窗户里把周围的情况细看了一遍。

李德生和刘德树侦察完据点内情况后回到北马坊,他们又顺利地走出了东门,看到门上炮楼里有一门小炮和一挺重机枪。接着,又观察了门外的地形。在马坊据点,李德生还与日军守备队队长谈天说地,乘机将敌兵力、火力布置默记在心中。

查明了敌情,李德生心里有了底。经过几天的酝酿讨论,对提出的几个方案进行了反复比较,一个奇袭马坊据点的战斗方案最终形成了。分区首长把这个方案概括成四句话:隐蔽潜伏,里应外合,突然攻击,中心开花。

具体打法是:头天夜里,利用暗夜掩护,突击队秘密运动到东门外操场下的窑洞里潜伏待机;次日拂晓,派维持会内我工作人员,乘进据点打饭的时机打开东门,部队突然发起攻击抢夺东门,接应后续部队进入据点;而后全歼敌军。

按照战斗方案,李德生回到团里进行了紧张的临战准备工作,并从全团挑选82名精干的干部战士组成突击队,由他亲自率领和指挥。战前,李德生进行了严密的组织工作和深入的战前动员,给全体突击队员以极大鼓舞,大大提高了指战员们杀敌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心。

1945年3月4日,分区首长下达了攻击马坊据点的战斗命令。为了声东击西,给马坊之敌造成错觉,分区曾司令员命令二十九团向同蒲、正太两线之间的地区进发,虚张声势,造成我军破袭铁路沿线的假象。三十团在李德生团长率领下,于头天夜里进到距马坊镇20里的四头村,封锁消息,隐蔽待命。分区首长则趁在树林散步的时候,率指挥所人员秘密离开驻地,进至马坊附近指挥位置。

这天夜晚,气温突然下降,西北风推涌着阴云,一会儿,北风骤起,乌云低垂,大雪纷飞。李德生和突击队员们饱餐一顿白面蒸馍以后,从四头村出发了。夜里10点多钟,部队利用夜幕掩护,从敌哨兵的眼皮底下穿过大路,进入据点外操场边的窑洞。李德生布置了警戒,令战士席地而坐,养精蓄锐。

7点多钟,天已大亮。据点里响起一阵开饭的哨声,这时地下工作人员刘占才猛然把饭盆摔到地上,向突击队发出了信号。突击队手舞闪亮的大刀,经过一场血战,守卫东门的一个班的日军全被消灭,东门为我军控制。

李德生手提一柄大刀,把守着大门,命令后续部队一路夺取电台,切断敌人与后方的电讯联系,一路与敌人逐屋争夺,另一路沿寨墙夺取四角的地堡。据点里刀光闪闪,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战士的喊杀声、敌人的哀叫声,响成一片。

李德生正在门洞口指挥,忽见一名日军光着头、赤着脚,身穿一件撕破的毛衣,手舞一柄明晃晃的军刀,声嘶力竭地狂喊着,直奔门洞而来,想要夺门逃跑。李德生用大刀拦开他的军刀,用力向他砍去。这个日军急忙闪身,刀尖只砍到他的后背,他急忙夺路逃出东门。两名侦察员追上去,开枪将他打伤,与山下边的战士一齐堵截,将这名日军生擒活捉。经过审问,原来他就是马坊据点日军小队长铃木。

这场激烈的歼灭战从早晨6时开始,持续到下午1时全部结束。经过8小时激战,李德生指挥的这场战斗,全歼日军30多名,生俘日军8名。

马坊据点战斗的胜利,拔掉了敌人苦心经营多年的巢穴,铲除了我太行根据地的心腹大患,震动了整个华北,创造了太行八路军全歼日军坚固据点城堡的首例。第一二九师、太行军区给予通令嘉奖,各新闻机构纷纷发表消息。延安《解放日报》3月8日发表了社论,称这一仗是典型的歼灭战。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