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东岐黄氏家训 严以治家立身

2021-11-08 17:38    

古有云:“国有史书,邑有县志,民有家谱。”黄氏是亭江东岐村人数最多的姓氏,其家训家风至今在做人、做事、读书、修养等诸多方面都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的东岐村虽经历了沧桑变化,但沿着历史的印记细细查找,依旧能够找到东岐村曾经历久不衰的痕迹。

黄氏家训——感人心魄

宗祠大门口,黄氏历代英雄人物的壁画,向着世人讲述着昔日的故事。踏进宗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祀祖龛雕饰更是流光溢彩。厅上高悬进士、文魁等牌匾,祠联覆竹黑底金字多为名家手迹。高悬的灯笼上印着“理学”二字,黄贤石向记者解释道:“这是黄氏有别于其他宗祠的文化内涵,这是治国安邦的理学精神”。

说起黄氏宗族,黄贤石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黄氏始祖是竹斋公,从明代到清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祠堂。“康熙雍正之际,八世祖亨辉九世祖仕弘,乃商诸族人捐资建祠。乾隆间十世祖道雍、道彩昆仲复献资主持扩建。”在他眼里,宗祠就是家族的传承,先人的家训就是他的榜样。

标签

谈话间,黄贤石差人拿来族谱。翻开族谱,黄氏家训赫然映入眼帘:“重根本,崇气节。守清廉,持刚直。笃忠贞,敦孝悌。敬师生,睦威里。正民俗,彰公道。勤学问,警怠惰。息怨争,惩凶暴。严教化,禁窃盗。儆奢侈,尚俭约。守法律,戒淫恶。炎华夏,勇开拓。遵家训,言行恪。”这些家训,一字一句,在今天仍是智者的忠告,是先人对后辈儿孙的护念与叮咛,虽历千百年却仍感人心魄。

黄贤石告诉记者:“印象中,家里的老一辈常常让我们诵读家训,常说这一代人要听上一代人的话。因为背山靠海,黄氏后代多以务农、讨海或是海上运输做生意为生。即使后来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也会记起家训。返乡以后,家里的老一辈也会要求先去祠堂里走走,诵读家训”。

标签

记者翻看族谱时发现,黄氏的“家范十二章”跟亭江杨氏的“家范十二章”是一样的。同行的亭江文史学家杨成和老师告诉记者:“不同姓氏用同样家范很有可能是因为东岐黄氏跟亭江杨氏是临近村庄,不同姓氏联系密切,村庄相互借鉴他们认为优秀的家范也是常有之事。

家训教育下的良好家风

标签

民国十九年复修内祠、改祠埕。此后六十载沧桑,宗祠失修,且沦为他用。

1994年,以黄贤石为首的侨胞发起修建宗祠。报本敬宗,叶落归根。修建宗祠不难,难就难在如何修复族谱。

“原来的族谱都是存放在宗祠里,且不能轻易打开。但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防止族谱被烧毁,有两家人,不谋而合,先后将族谱撕下一半带走,冒险保存下祖宗财富。”黄贤石向记者讲述族人们保护族谱的故事。“1994年前后,乡里开始计划修建宗祠。起初大家以为族谱已经被烧毁了,就挨家挨户去核实信息,没想到族谱就存在乡里。这两家各自保存的部分正是完整的一本黄氏族谱。虽然时间久远,族谱在“躲躲藏藏”中存在破损,但这意外的失而复得,令大家对修复工作充满信心。”

黄氏宗族历来重视教育,尊师重教是黄氏家训的一大特点。大约在70年代,在香港跑船的航运头领黄邦响就曾独自一人出资80多万兴盖邦响小学(现在的东岐小学)。“他是首个尊师重教的典范,是亭江一代华侨的先行者,在他的带领之下,逐渐形成了这样的风气”。

溯源知家本,族谱见渊长。不同的家训造就了不同的家风,时间带走了风雨春秋,带不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传承。德从礼始,礼从文来,良好的家风穿越时空的洗礼延续至今。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