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贵州黔南自治州三都县,有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水族,他们世世代代在大山的深处、流水的附近耕作和生活。他们的女性勤劳又爱美,用精美的刺绣装点自己和家人的服饰,并以一种叫做“马尾绣”的细腻刺绣来表达对子女的疼爱和对长辈的敬重。
“锦绣”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个系列专题和公益项目,一直致力于成为乡土中国之美、传统中国之美、非遗中国之美的传道者。2017年度《21世纪经济报道》携手渤海银行联合发起“锦绣”—— 2017中国贫困地区发现之旅。在热烈的9月,走访再次开启。
第二站,水族马尾绣。
在广西、贵州交界的地带,是苗、侗等少数民族集聚地区。水族是若干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他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总人口约40万人,将近七成居住在黔南州三都县。三都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水族自治县。
和这一带其它少数民族类似,水族人也以耕田种地为主要的营生,也住在干栏式的木建筑里,也以自己酿的酒和动听的酒歌来招待远方来客,水族的女人也以质朴的针线和勤劳的手织锦绣花,装点颜色单一的粗布。
宋水仙出生于三洞乡一个叫板闷的地方,和其它水族女孩一样,宋水仙和她的姐妹们,平时要放牛、放马、养猪,帮助大人上山砍柴,在懂事的年纪就拿起针线做刺绣活了。大人在很忙碌时,也常把简单的缝补交给年幼的姑娘。“农闲的时候,放学的时候,只要有时间,都是拿针的时候。”
马尾绣是水族人世代传承的刺绣技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刺绣技艺之一,有刺绣“活化石”之称。宋水仙说,马尾绣因为用到马尾,而且更为费时,因而被视作是比较贵重的一种绣法。但并不是所有水族人都用马尾绣、都会马尾绣。三都北部很多水族村寨的女子并不做马尾绣的。但是板闷村的女孩,却是什么绣法都会的,会马尾绣、平绣、贴布绣,都有人在做。
后来,宋水仙嫁到了同乡里一个叫“板告”的村子,板告村最大的特色是全村女人以绣马尾绣为主,所以被称为是“马尾绣之乡”。嫁到这里以后,宋水仙就专门做马尾绣了,她也从婆家的母亲、祖母那里学会了更多的马尾绣技法和经验。
标签她记得板告村里有一个集体大粮仓,在农业公社的年代,全村的粮食存放在这里。到她嫁到板告时,土地已经包产到户了,大粮仓就空了出来。“下雨的时候,上不了山,砍不了柴,我们大家就在大粮仓里,一边刺绣,一边聊天。有的人在绣背带,有的人在做围腰,有的人在纳鞋垫,有的人在做绣鞋花。”
在娘家的时候,女人们往往会独立完成一件作品的所有工序。但在板告村,马尾绣已经形成了分工的习惯。“马尾绣也有很多工序,有的人就用线把马尾缠起来,变成很好看的白线;接下来用这个线在布上做固定的轮廓;再接下去的刺绣也还有很多工序。比如绣一条背带的工序,就多到十几个。”
听起来和现代的流水线作业有点像。马尾绣是水族刺绣中的精品,在传统中被当作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人们都希望能够拥有马尾绣的用品。另外,在婚嫁习俗中,是否掌握较好的马尾绣技法,也是人们评判年轻的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一个水族姑娘出嫁的时候,通常会带马尾绣品陪嫁,如果能有个三五件,那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但由于马尾绣绣法过于复杂,有些人家如果自己做不了马尾绣,就会选择通过购买来弥补,于是就在水族内部,产生了针对马尾绣的市场需求。板告村的很多马尾绣成品,比如小孩的背带、老人的尖头绣花鞋,便是在集市上销售出去的。今天来看,宋水仙组织不同村寨的绣娘刺绣,何尝不是板告村过往的刺绣生产模式的再现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已不再穿传统的水族服饰。刺绣对于新一代的姑娘们,不再是必须掌握的技能,马尾绣在水族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今天一些水族村寨里,会刺绣的人已越来越少,做水族绣的则更是只存在于部分村落里,且多数是四十岁以上的妇女。即使是在村容变化不大的村落里,也再难看到绣娘在房前屋后绣花的场景了。
标签往昔的场景,现在只能通过古旧的物件来回忆。宋水仙在三都县城的收藏馆,既是水族马尾绣的博物馆,也是一座水族文化的小博物馆。这是一座两层半的木房,也是她的家。她记不清自己有多少藏品,只说至少上万件,约六成是马尾绣品,这些都是她过去走访村寨时收来的。这个收藏馆里,最多的东西是马尾绣的背带、帽子和绣花鞋。这三件东西,也代表了传统水族马尾绣的主要用途。
水族人有很深的敬孝老人和爱惜子女的传统。体现在马尾绣上,传统的水族女孩穿的衣服,围腰都是普通的平绣或其他绣法,但他们出嫁要为婆婆准备珍贵的马尾绣尖头鞋。
水族人对孩子的爱,更是集中地体现在马尾绣上。宋水仙的藏馆里,大量的绣品都是小孩的背带,做工非常精致。每一条背带上,还要订上很多半径接近黄豆大小的“铜钱”。水族人相信,铜可以辟邪,人们希望孩子用上这样的背带可以健康成长。
刺绣的图案,也大部分有寄望孩子健康、富贵的意思。宋水仙拿出一条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背带,上面有个这样的刺绣图案:一条线条流畅的丝带捆着两个圆轴。宋水仙说,古时的书是竹简,所以两个圆轴是书,丝带既是捆书的带子,也代表闪电。闪电,在水族的传统文化里,同样有避邪的功能。
水族的童帽也非常讲究。帽子顶部是精致的马尾绣,帽子前檐装饰一排绣片,后檐镶银铃挂饰。不管是马尾绣的图案,还是银片的形状,都是一些吉祥如意的意向,寄托了父母希望子女健康成长的愿望。
勤劳的水族女人给孩子和老人做马尾绣,但自己却不用马尾绣品。而宋水仙希望在传统的用途之外,找到马尾绣新的用武之地,她尝试将马尾绣用到衣服上,比如作成新娘的嫁衣。“我把马尾绣的衣服穿到大街上,好多人说,这个女人疯了。”但她不断尝试,试图让马尾绣变的时尚起来,甚至尝试绣在皮包的表面上。
今年,宋水仙的小儿子从外地回来,和她一起运营公司,大儿子和儿媳也加入了进来。一家人分工明确,在藏满马尾绣的家里,一次次地开会,尝试设计符合现代人的马尾绣图案和马尾绣的物件。他们希望让现代创意和传统马尾绣结合起来,并用市场的力量,为马尾绣打开销路,既让乡下的绣娘增加收入,也让这项水族特有的技艺更好更久地传承下去。
锦绣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个系列专题和公益项目,致力于成为乡土中国之美、传统中国之美、非遗中国之美的传道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