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权威发布|丁晓东:新时代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考

2021-11-07 20:29    

今天开始,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将陆续推出“十九大”后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研讨会专家发言全文,请持续关注。

本期首先推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丁晓东的发言全文

非常高兴受邀参加这次十九大与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讨会。下面,我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情况,作三个方面的交流。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刚刚结束的十九大,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系列重大政治判断,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一个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的盛会,是我们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书写新篇章的新起点。十九大报告勾勒了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的美好蓝图,这幅蓝图由“七个有”组成,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其中:教育独占两席,基础和先导地位凸显。

报告要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抓手,把教育事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优先位置,用362字的篇幅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集中部署。除此之外,全文与教育直接相关的其他内容还有18处。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事业的部署安排,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以下简称“习近平教育思想”),主要是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和批示组成的,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的新思考、新定位、新部署。就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习近平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核心思想:

标签

一是战略定位。回答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习近平教育思想明确旗帜鲜明坚持教育第一、民生之首,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全局中优先发展、优先保障的战略位置。

二是根本宗旨。回答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习近平教育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标是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三是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关键内容。回答教育以什么为关键内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此,教育的关键内容,是持之以恒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是发展道路。回答中国教育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习近平教育思想明确提出,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其中,“中国特色”,“特”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在办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

六是发展动力。回答“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习近平教育思想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概言之,就是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标签

七是改革目标。回答教育改革的“坐标”问题。习近平教育思想明确,改的目标就是要“强”,就是要“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就是要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

八是发展方式。回答教育的发展途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为了人民,教育依靠人民,教育成果由人民共享。当前,要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诉求,必须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办好各级各类教育,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九是依靠力量。回答教育依靠谁的问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高度重视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十是领导力量。回答教育的主心骨是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键就是要牢牢把握党对教育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根本保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彰显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历史担当,彰显了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二、新时代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

上海现有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学校和大学3350余所,从在园儿童到博士生的各级在校学生267.5万人,专任教师近20万人;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935所,每年结业生近200万人;老年教育机构5883个,每年接受教育服务老年人770余万人次。

标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主动承担“一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和“一市一省”高考综合改革两项国家试点任务,着眼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担当全国教育综合改革探路者。目前,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确定的214项重大改革任务稳步实施,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高考综合改革经过“三年一个周期”稳慎有序的推进,既定制度安排成功落地,探索形成了实践经验。总体上看,过去5年来,上海教育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更大进展,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在一些领域已经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比如:

——我们跟踪和适应“二孩”政策和人口变化趋势,预测学龄前儿童规模,布局建设园舍资源,基本实现常住3-6岁幼儿学前教育和看护服务全覆盖。

——我们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4年,上海一次性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成为全国率先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市。参加世界经合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和教师教学国际调查项目(TALIS),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位居国际领先地位。上海基础教育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教育的一扇“窗口”,成为中国教育走出去的一张“名片”。

——我们加强政策和资源支撑,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迈上新台阶。上海高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由2012年初的40个增至目前的89个;五年来,上海高校每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数量,都占全市获奖总数50%左右。

——我们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全市中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92%,研究生学历占20%,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极大优化。高校在岗高层次人才大幅增加,其中:“两院”院士10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20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53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03人,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

标签

五年来,上海教育系统以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为动力,以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守底线,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主要措施及成效可以概括为“六个度”:

第一,政治站位有“高度”。我们始终对标中央对上海“排头兵”“先行者”的定位,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着力发展具有上海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第二,教育公平有“厚度”。我们始终把为市民提供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市级财政优先保障教育,工作重心和关注重点由做“锦上添花”全面调整为专注“雪中送炭”,聚焦提升相对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包括全面推行基本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聚焦补齐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发展短板,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以促进区域均衡、严守各级各类教育招生入学公平底线以保障入学机会公平,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

第三,综合改革有“力度”。我们高举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的旗帜,思想高度统一、共识高度凝聚,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我们以一体化思路整体设计和实施了大中小学德育,锁定考试评价关键“指挥棒”进行了系统优化;构建形成学制纵向贯通、产教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多渠道走通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教育纵向学历上升通道;制度化开展分类管理以引导高校聚焦质量提升、特色办学,高校“二维分类”管理和资源配置框架基本形成。

第四,教育服务有“宽度”。注重扩大各方主体参与度,通过各种渠道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建立了文教结合、医教结合、体教结合、科教结合等创新机制,注重用好文化艺术、医疗卫生、体育健康、科技创新等资源政策;构建社会教育大课堂,形成全社会共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合力。注重扩大教育覆盖面,初步构建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架构。过去五年里,上海用于市民终身学习的财政专项经费投入增长了15倍,基本满足了老年教育服务需求。

标签

第五,教育普惠有“温度”。注重做好特殊人群教育服务,让教育有温情、城市有温度。我们着眼发展最好的特殊教育,打通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有效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为每一位特教学生提供“一人一案”的个性化教育与康复服务,确保上海特殊教育学校成为配置条件最好的学校。我们着眼提供就近、便捷、快乐的老年教育,有效满足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需求。我们大力开展来沪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来沪务工人员多数没有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与本市行业准入标准要求不符等问题,把来沪务工人员培训纳入本市终身教育体系范围,全面开放成人教育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从招生、收费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帮助来沪务工人员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第六,教育交流有“广度”。一是立足长三角地区加强教育协作,持续完善“一市三省”教育协作发展机制,实施高校教师跨地区挂职培养、大学生跨区域交换互换和学分互认、校长和教师联合培养培训、大型实训仪器设施设备共享等机制,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共建亚太地区教育新高地的态势。二是扩大教育改革成效的辐射范围,立足上海对口支援“七省十九地州”框架,除硬件资源外,更多实施智力支援,辐射上海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改经验。三是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与57个国家和地区84个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和交流机制,在沪外国留学生6.02万人,其中学历生占比达到32%。支持建设上海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上海中心、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等,不少国际教育组织相继落户上海,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三、新时代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考

标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通过实施教育综合改革,释放了“红利”,增强了活力,增进了实力。与此同时,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丰富多元的教育的新需求,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难题亟待破解:

第一,从纵向运行机制看:市区之间、政府和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存在“温差”:“上热、中温、下冷”。改革动力存在逐级递减,一些重大改革举措“下沉”进展不够快,“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突出。还有一些重要改革在实施中遭遇政策“天花板”。

第二,从横向改革配套看:教育综合改革“单兵突进”现象客观存在,配套改革保障机制还没有跟进。从政府部门看,教育系统内部推进综合改革的“小综合”已初见成效,但跨部门外部大综合还没有建立,特别是在财政投入管理方式、人事薪酬管理、干部激励机制等具体政策衔接和协同配套上,与基层改革需求尚有差距。在具体领域,仍存在对综合改革任务采用项目操作化,“单项化”思维惯性。

第三,从内部教育治理体系看: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权责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科学的“管办评”机制尚待健全。政府部门履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职责还不够到位,或多或少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社会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监督还不够充分,机构培育不足,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强,与上海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不匹配。

第四,从外部对教育的需求看:改革成效与社会需求不够匹配,与群众获得感存在一定落差。教育供给侧改革尚未达成理想目标,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象,与市民的高需求和高期待尚有距离。多数市民群众对教育综合改革面向长远发展重大改革并不关心,只对涉及切身利益等事项密切关注。教育综合改革还需进一步“接地气”。

标签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将结合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难题,释放更大改革空间:

第一,内外相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改善教育民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国情市情办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二是解决好教育综合改革“接地气”问题,更加有力支撑服务上海“四个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第二,上下联动: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创新,激发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参与积极性创造性。一是紧紧依托部市共建合作机制、完善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机制,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将在教育部支持下,完善部市共建会商机制,深化部市共建在沪部属高校;立足问题导向,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要求,聚焦难点、剖析症结、寻找对策。二是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上下联动”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各区、高校推进综合改革研讨例会,沟通交流推进情况,研究困难问题,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第三,面点协调:牵住高考、均衡发展、职教、国际化等综改“牛鼻子”,争取“一子落而满盘活”。下一步,将聚焦5方面改革:一是优化完善高考综合改革,总结试点经验,优化操作细节,扩大对人才培养的正向引导作用。二是促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规范义务教育秩序,分步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秩序、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秩序、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内部教学秩序。四是持续深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加快改革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办出一流。五是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服务贸易,支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