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仪式。
摄影师在拍摄牛粪饼。
逻玛村的三位长者。
标签参加望果节的村民在聚会。
凌晨打场。
望果节转田地仪式。
标签晓勇
逻玛村,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东郊,这个仅有20多年历史的小村庄,在古老的农耕文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用朴实的劳作和虔诚的信仰,构筑和谐的人间净土。
村庄的缔造者是23位还俗僧人。他们都曾是十世班禅大师亲自教导过的学经僧,在农村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滚滚洪流中,从侍奉佛祖的神坛褪去僧袍,成为地道的农民。
在逻玛村的两年时间里,《凡尘净土》剧组用心感受他们传奇而又充满时代印记的人生轨迹,真实记录他们传承文明与追求梦想的奋斗历程,精心创作出民族志纪录电影《凡尘净土》,客观呈现当代西藏农牧民对党的感恩、对土地的眷恋、对发展的思索、对梦想的追求。
金秋十月,收获时节。作为我区庆祝党的十九大重点献礼影片,国内首部涉藏民族志纪录电影《凡尘净土》在拉萨举行首映礼,以优秀的影视作品回报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为党的十九大献上一份隆重的厚礼。
田野观察 留存记忆
《凡尘净土》的总制片人、导演格桑尼玛是一位地道的日喀则人,和影片中村庄的缘分开始于小时候的一次打猎。记得那天清晨,当启明星刚刚照亮东边山脉的轮廓,格桑尼玛和弟弟带着家中的猎狗又一次来到日喀则东边的山上打猎。当他们爬到东山的最高处时,突然就被山脚下一大片农场吸引住目光。金灿灿的青稞堆成厚厚的麦垛,十多头牦牛绕着圈在打场,女人们系着红色的纱巾,一边唱歌一边用叉子将青稞高高扬起;在打麦场的另一侧是一个四方形的大院子,院子中间支着一排炒青稞的大灶,袅袅炊烟从大院里升起,那个院子就是扎什伦布寺农场第三小组。扎什伦布寺根据十世班禅大师提出的“以寺养寺”政策,让一部分僧人在农场务农,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之后,他们就成为今天逻玛村最早的创建者。1994年,23位农场的还俗僧人建立起今天的逻玛村。
标签格桑尼玛从祖国内地完成学业回到家乡之后,成为西藏电视台的一名记者。1996年,他作为新闻记者前往逻玛村采访,采写了一篇新闻稿件《喇嘛村的变迁》。他到达村庄采访的那天,恰逢边巴和他的弟弟罗布按照日喀则的风俗一起入赘到逻玛村,女方家里派出了一辆东风车将他们兄弟俩从外村风风光光接到逻玛村。日喀则传统的婚礼相当热闹,整个村庄都洋溢着欢乐与歌声,站在村口的林荫小道上就能闻到青稞酒的香甜味道,村民们的淳朴与热情,深深地留在了导演的心底……
20年来,小村庄无数次带他重回到童年的时光,黑颈鹤在田间自由觅食;村口的小屋镌刻着十世班禅大师慈悲的圣心;藏式小楼又升起袅袅炊烟;望果节的青稞酒溢满了欢乐的清香;田间地头响彻着黑颈鹤高亢的歌声…… 20年来,格桑尼玛导演一直在思考着将这个村庄搬上银幕,拍摄一部民族志纪录电影,尝试着将人类学的学术思想与纪实电影的艺术手法融会贯通,把正在变化中的社会形态、民风民俗真实地记录下来,为观众呈现最真实的西藏农区、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呈现雅鲁藏布江沿岸延续了上千年的农耕文明。通过这部纪录电影,将儿时记忆中那些父老乡亲淳朴的面孔、熟悉的乡音乡情、广袤的青稞地、慈祥的奶奶留下来的谆谆教诲,用影像呈现给世界各国的朋友们,呈现给广大观众,呈现给我们的下一代,同时留存于我们的记忆……
2014年,格桑尼玛带领团队前往村庄调研时发现,当时的23位老人,仅有五位老人健在,其中两位80多岁的老人已经长年卧病在床,无法拍摄,另外三位平均年龄在75岁的老人尚且符合拍摄条件。从村庄回来后,担心萦绕在心底,如果不抓紧纪录下来,这个独一无二的小村庄,这个农耕文化保留得如此完整的村庄,以及村中长者对农耕文化充满仪式感的传承,在不远的将来都将随着老人的年长和渐渐逝去而逐渐消失,在蔚蓝色的星球上,人们再也不会了解在雅鲁藏布冲刷的平原上还曾经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以如此庄重的仪式感,教育后代,传承文明,延续着充满神奇的藏文化……
标签农耕文化 客观呈现
电影《凡尘净土》从2014年10月正式启动, 2016年12月正式取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公映许可证》。影片中讲述的逻玛村,是一个仅有33户人家、78口人的小村庄,这个距离市区仅有13公里的小村庄,原生态民风民俗保持得十分完整。剧组通过现任女村主任和三户家庭长时间的连续跟踪拍摄,拍摄素材时长2400多分钟,最后剪辑成片94分钟。壮美的画面,朴素的对白,真实客观记录的春耕、望果、秋收、打场、日喀则农耕新年等农业节庆,以及扎什伦布寺“塔钦贡香”竖立大经幡柱、展佛节、“斯莫钦莫”跳神节等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的各大宗教活动,为观众呈现出年楚河畔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
在春耕开始前的一个月,村主任要请村中的三位长者用藏历天文历算推算春耕仪式的时间、地点,以及播撒第一粒种子的“罗布桑”,这个男孩要属相相合,生辰吉祥,出身清白;在秋收前的一个月,三个村民小组要张罗村中的“望果节”文艺比赛,他们在山上,在邻村亲戚家,在地头,分别各自找到“据点”紧锣密鼓地排练演出,为了集体争得荣誉;沐浴节前的几天,秋收开始了,这是一场不亚于足球比赛的劳动力竞争,尽管村主任规定不到凌晨五点不准出发,但不到凌晨三点,导演和摄制组已经发现村中各家各户有了亮光,人们要趁着天黑没有日光暴晒,一昼夜就将地里垒放了一个月的青稞运送到打麦场上,人们在月光下劳作,迎着满天星光唱起欢快的劳动歌;贷款和考取驾照成为当今西藏农村青年的流行趋势,三户老人的子女都买了笔记本电脑,安装了藏语驾驶理论学习软件,主人公扎西罗布说“有本事的人才会贷款”,用银行的金卡贷款买了车,请了寺庙密宗院的哥哥普布次仁啦开光,却因为要去珠峰脚下的定日县打工而错过了考试的时间……
标签本土音乐 真情演绎
《凡尘净土》电影音乐是首次由本土作曲家边巴和罗雪莱创作,本土交响乐团西藏爱乐乐团48位演奏家集体演奏的电影音乐,创作前后历时6个月时间,完全在拉萨作曲、在拉萨演奏,一气呵成。影片音乐整体风格独特、真挚感人、韵味浓郁、细腻典雅。该片在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艺术指导奖”,其中,片中的音乐感人至深,厚重绵长,在电影的艺术提升上起到关键作用。
作曲家、指挥家边巴说,交响乐不仅传播文化,更是优秀文化的引领,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以及一个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交响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紧密相连的,交响乐的创作与表演也更能展现西藏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进步。
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罗雪莱说,《凡尘净土》紧扣大地的脉搏,站在世界级交响乐的舞台上,奏出西藏特有的灿烂文化,祈福人类和平、世界安详以及展示西藏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爱好者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特约理事、国家一级指挥卞祖善先生给予了西藏爱乐乐团高度评价,认为西藏爱乐乐团对作品无论在演奏技术上的掌控、风格的把握以及在准确传递作品思想内容上,演绎得都基本到位,并强调国内少有乐团能演奏好此作品。
弘扬文化 促进发展
《凡尘净土》多次随中宣部、中央统战部、外交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访问团出访,还参加了诸多的国际国内电影节,被国际藏学专家、国外友人和电影节评委专家誉为是一部“融入藏文化之魂的纯净心灵之作”。
在第六届北京(国际)藏学论坛期间,作为大会唯一指定观摩影片首次放映后,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热烈反响;该片荣获第五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红枫叶”最佳纪录片大奖;荣获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指导大奖;荣获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民族影展优秀奖;荣获“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永久性收藏金奖,并作为唯一指定开幕影片进行展映和研讨,这是我区电影史上由本土团队创作、本土导演执导的纪录电影首次荣获国际电影节大奖。
《凡尘净土》在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凡尘净土》团队表示将继续以“讲述中国梦·西藏故事”、传播优秀藏文化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党委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视精品。 (责编: 常邦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