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庙庙门
三国时期,曹操、曹丕、曹植因其文韬武略,被世人誉为“建安三曹”。
在我市城东南14公里的东城区祖师街道办事处郭集村西南,有一座古庙,当地人称其为高庙,相传原为曹操所建的曹氏家庙,后来被魏明帝曹睿改为魏文帝庙。
1985年,这座古庙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与我市文物专家一道对这里进行探访。
背景溯源 曹操高岗之上建家庙曹睿将其改名为“文帝庙”
现在这个时节,乍暖还寒。记者来到位于东城区祖师街道办事处郭集村的魏文帝庙。该庙的黑色匾额上赫然写着“魏文帝庙”四个烫金大字。再往上看,庙檐之上还有醒目的“高庙”两个大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地村民介绍,传说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后,想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建一座家庙。建安三年(公元198年)7月,他南征张绣归来,在马上望见一道山冈,形如凤凰展翅、气势不凡,便策马扬鞭奔上山冈,停在最高处四顾,看到京城巍然屹立于东方,箭楼高耸,旗幡飘动,秋湖碧水一片,渔帆点点,曹操情不自禁赞叹:“好一块宝地!”回朝后,他不惜重金在此建了曹氏家庙。由于庙宇建于高阜之上,因此又被称为高庙。
从此,每逢年节或祖先祭日,曹操便带着亲眷来此祭奠。曹丕受禅称帝后,迁都洛阳,按天子礼制在洛阳营建了宗庙。公元232年,魏明帝曹睿到此祭祀,将曹氏家庙改为文帝庙,以纪念曹丕这位开国君王。两晋、隋唐至宋代,文帝庙几经修葺,殿宇规模越来越大,香火旺盛,在许昌颇有名气。
既然被称为“文帝庙”,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魏文帝其人。
魏文帝曹丕,魏武帝曹操的次子,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汉朝400多年的统治结束,魏国建立。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享年40岁,谥号文帝,葬于首阳陵。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其《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考古发现 1985年4月出土两通明代石碑庙内现存春秋阁和玉皇阁两座古建筑
魏文帝庙呈长方形,二进大院,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记者走进魏文帝庙,看到昔日巍峨壮观的殿宇早已荡然无存,中轴线上现有春秋阁和玉皇阁,均为二层阁楼式建筑。
春秋阁又称关爷楼,高7米,面阔3间,进深4.1米,单檐硬山灰瓦顶。室内,狭窄的木制扶梯通向二楼,二楼供奉着关羽夜读《春秋》的塑像,周仓、王甫两尊塑像侍立于关公两侧。
玉皇阁高8米,面阔3间,进深4米,青砖墙,灰瓦顶,基本保存完好。
魏文帝庙至今还保存着几通石碑。
据许昌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科长李彩介绍,1985年4月,当地村民从庙院内挖出两通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的《重修魏文帝庙记》石碑,右下角已残,碑长2.3米,宽0.82米,厚0.16米,碑额及两侧有六龙盘绕图案,碑文正字楷书384字。碑文载:“许在大河之南,自古为名郡,土厚谷醇,率多敬神,州治东南去城一舍许,有庙曰高庙,其地高阜,遥观如山,以此得名。所奉之神,魏文帝也。帝受汉禅,鼎峙三分,建都于许,恩泽多及许民,是以建庙立祠……肇自元初,元末兵兴,庙已荒废,明初重修。”
另一通是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的《创建玉皇阁》石碑,碑长2.7米,宽0.92米,厚0.3米,边上线刻升龙图。碑文曰:“古世相传,其来旧炎,东有三官殿,西有文帝殿(两殿并立)”“抱厦三楹,山门三楹……柏树数株,金碧辉煌,居然吾许臣观”,碑文记载了庙中房舍及祭祀之神,又说明建玉皇阁之必要。
《高庙重修记》碑文记载,明代许州知州于玭扬刘抑曹,一日到此,谓:“魏篡汉,统天下,后世尚有遗议。兹又设殿设像者何?”随后,他下令撤其像,易为玄帝殿,换上玄帝像。此后,无文帝庙之称,该庙被惯称为高庙。
魏文帝庙是我省较早的文帝庙之一,虽历经修葺,仍保留有显著的明代建筑风格。现存的建筑和碑刻,为研究曹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87年,该庙被许昌县人民政府(现为建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故事
魏文帝“恩泽多及许民”郭集村至今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在魏文帝庙内,记者发现一面墙壁上记载着《曹丕恩泽许民》的故事:曹丕称帝后的第二年春,他带领文武大臣,从洛阳到许昌巡视。当他们来到郭集村时,受到村民们的欢迎,曹丕走下步辇,向人们挥手致意。这时一个老者走上前去诉说民情。原来,那年由于水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度日艰难。村里住着郭姓和卢姓两大家庭,郭六的父亲病故,家人无钱出殡埋葬,而卢家的儿子婚期已到,无花轿迎娶。
曹丕听后,立即到郭、卢两家访察,并当即指示随从,买了待客用的餐具和米、面送到郭六家中以操办丧事;他又指派轿夫,将自己平时乘坐的轿借给卢家娶亲。办完了这两件事后,曹丕仰天长叹:“老天,风调雨顺吧,让人们都吃上饱饭,过上安乐日子。”
曹丕的厚德受到民众崇敬,特别是郭、卢两家,更是对其感激不尽。传说到高庙烧香许愿很灵验,庙里的香火也一度旺盛。后来,村民集资重修山门,恢复了魏文帝庙的名称,以纪念他对许昌人的恩泽。
访古连连看
曹丕在位时的建树有哪些?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开始了他7年的执政生涯。
曹丕在位期间,命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去世,谥号文皇帝。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
曹丕的文学成就
曹丕是三国时期杰出的诗人。现存诗约40首。曹丕所作各体制的散文总数有176篇,还创作有28篇赋,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文中要点有:
①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说法来源于此。
②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
③肯定了文学的历史价值,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贺彦伟 记者 张莉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