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事美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按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甲午战争的失败非同小可。甲午战败,举国震惊,中国轰轰烈烈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一夜被打回到“解放前”。最悲催的是,这场战争还标志着日本洋务运动,即明治维新的成功。藉此日本崛起,超越中国。一方失败、一方成功,中国与日本的国家角色和世界地位发生了惊天的逆转。
甲午一战,中国真的是技不如人吗?或许是,但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这一百多年,反思甲午失败的人很多,中国各种技不如人的原因找了一大堆。其实,有很多是“马后炮”,只是为了证明中国不行而已。事实上,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是有很大取胜可能的。
支持中国取胜可能的,至少有两个理由。一个是打持久战。在当时,朝廷内很多强硬派也是有此主张的。中国与日本资源禀赋不同,中国完全可以与日本打持久战,打消耗战。因为《马关条约》赔款高达2.3亿两,如果将这些钱用到对日作战上,相信胜算很大。后来日本史料公开后发现,日本为了打甲午战争,几乎快掏空了家底,也就是说,日本的财力根本无法支撑日本打持久战、打消耗战。反观中国则不同,若中国能强硬一些,再坚持一下,可能结局就完全不同。
另一个理由就是中国方面曾有人建议,在甲午战争时,偷袭日本本土。这个人就是当时的中国驻欧洲的代理公使宋育仁。当时,他正在伦敦,不过他只是个副职,正职龚照瑗正好回国述职。虽远在他国,宋育仁仍密切关注着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局势。当甲午海战失利的消息传来时,他很是悲愤,预感到中国的颓势难以挽回。他认为,中国在如此不利的情况若想扭转战局,必须出奇制胜。如何出奇,就是要以奇兵偷袭日本。
宋育仁像
经过一番谋虑,宋育仁迅速按自己的大胆计划开始行动。他率先把英国卖给阿根廷、智利的五艘军舰、十艘鱼雷快艇买了回来,同时紧急招募了两千名澳大利亚水兵。这些动作都是需要花巨资的,宋育仁也早有准备,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与英国康敌克特银行借了三百万英镑。
按宋育仁的计划是,将这些军舰与水师伪装成澳大利亚商团,悬挂英国国旗,以保护商队的名义,由菲律宾北上,偷袭日本的东京与长崎等地。
这个设想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一是澳大利亚的确有保护商队的需求。二是澳大利亚为英国殖民地,悬挂英国国旗也完全正常。三是日本领土的南端防线最弱。因为日本与中国开战,主要兵力都在东线、北线,南线一带日本没有多少防备。
宋育仁立即将此计划报送清廷,同时联系国内的主战派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张之洞等人获悉后,大赞宋育仁,举双手支持。谁知,就在一切准备妥当,只等朝廷批准之时,不巧,宋育仁的上司,龚照瑗返回了英国,知道了此事。龚大怒,责备宋育仁没事找事,并立即上奏朝廷。其实,不管宋育仁的计划是否可行,龚照瑗都会打压的,因为一个副手有越位抢功之嫌。这么大的计划,宋育仁不和自己商量,龚肯定不能忍。再者,如果这计划得到朝廷批准,并大获成功。宋育仁的威望会迅速超过龚,那这上司的脸面会往哪搁。
慈禧与李鸿章收到奏报后也大为惊讶,最重要的是不爽。因为此时,慈禧已经决定与日本谈判乞和。大政方针已定,岂能让宋育仁打乱。再者,偷袭这事不光明、不正大,我泱泱天朝上国怎么会干如此龌龊的勾当。结果,此建议被否定。同时,慈禧还给宋育仁定了一个“妄生事端”的罪名,立即将宋解职,召其回国。
宋育仁得到消息后,一声悲叹。更让他悲愤的则是,仅仅几天后,《马关条约》就已经正式签署。
现在想起来,宋育仁的计划完全可以实施。除了前文说的几点理由外,还有两个理由可以支撑。一是日本虽与中国开战,但一直比较忌惮中国。因为从日本人的心底,对中国多少还是有惧怕心理的。试想,如果中国偷袭成功,将会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一方面,日本兵力要全面收缩,回防本土。最重要的是,偷袭成功会给日本人巨大的心理威慑,让日本人不敢再轻举妄动。
另外,偷袭这事在战场上是常用战术,与正大光明无关,相反日本最喜欢用偷袭这招。在甲午海战中,日本就曾多次偷袭清军得逞。以至于日本海军偷袭成瘾,包括后来对美国珍珠港的偷袭。日本能用偷袭,为何中国不能用?日本能偷袭成功,为何清军就不会成功?
甲午战败,似乎让中国人完全消沉了下去。反思是对的,但各种中国“不行”的理由未免有些牵强。一场战争的意义真的有如此之大吗?
假设中国真的成功偷袭了日本并扭转战局,那中国的种种“不行”还有意义吗?也许是国运如此,没有胆量尝试偷袭,就只能吞下自己酿造的苦果。路是自己走的,炮是自己打的,含泪也要干完。
还是那句话,历史不能假设。甲午战败,铁的事实,还是认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