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大V观点 >正文

3毫秒产生120吨推力!英媒称军车可“跳起来”防炸弹

2021-11-05 21:26    

12月15日报道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1月17日发表了题为《火箭动力的路虎能抵御致命性路边炸弹》的报道。

当简易爆炸装置在军车底下引爆时,导致车内人员死亡的往往不是爆炸——而是猛烈的加速导致脊椎折断、动脉破裂。但是,一种新的车辆设计给车顶安装50个火箭发动机来施加即时的强大反作用力,从而可以拯救车内人员。

这个点子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匪夷所思。简单爆炸装置爆炸的向上推力可以瞬间将车辆弹起好几米高。尽管车辆底板加固可防止简单爆炸装置爆炸的热气和碎片直接砸向乘员,但置人于死地的往往是这种剧烈的起跳加速给人体重要器官造成的内伤。

但是,如果在引爆的那一刻施加一个对等的、相反的向下作用力,那会怎样呢?

这种可能性一直存在——它不过是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创造性运用——但军方一贯认为,简易爆炸装置的爆炸速度太快,根本无法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但罗杰·斯洛曼在分析一辆老式俄罗斯侦察车车底引爆实验的超高速视频时注意到了一些意外情况。斯洛曼是总部设在英国先进爆炸与弹道系统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他意识到,在爆炸发生后,车辆在原地停留了整整10毫秒才开始向上弹起。那是他可以加以利用的时间窗口。

于是,斯洛曼着手研究他能用什么来抵消爆炸的加速效应。

他开发的系统在车辆的装甲底板上安放了一个挤压传感器来探测爆炸。为了对抗这个爆炸,他与总部位于白金汉郡的固体火箭制造商“猎鹰计划”的丹尼尔·朱布合作,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并申请了专利。这种所谓的“线性火箭发动机”(LRM)可以在3毫秒内作出反应。

每个线性火箭发动机包含一根1米长的方形管钢管,里面填满电子点火固体火箭燃料。一辆车上安装50个这种发动机。

今年7月,在由英国国防部观摩的测试中,一个简易爆炸装置把一辆没有采用该技术的Snatch路虎炸得向上弹起五米多。但当一辆类似的车辆装上两个线性火箭发动机时,车辆留在了原地未动。“它只是在尾部弹起了一点点,”斯洛曼说。

朱布说:“那些火箭喷嘴的峰值推力不可思议。”测试中的区区两个线性火箭发动机就让车辆的瞬间重量达到120吨左右。

本周在伦敦举行的装甲车生存能力会议上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

虽然世界范围内的简易爆炸装置爆炸事件在减少,但它们在阿富汗仍呈上升趋势,因此美军也许会觉得需要线性火箭发动机。前美国海军陆战队装甲专家格雷戈里·钱伯斯说:“这项技术看起来非常有用。”

斯洛曼说,线性火箭发动机还可以有其他用途:装在直升机滑橇式起落架上朝下喷射的火箭可用来缓冲迫降的冲击力,这对谷歌和优步支持的一些新兴“飞行轿车”肯定是有用的。(编译/何金娥)

资料图片:英军“路虎”军用越野车。(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坚不可摧:坦克挨14枚火箭弹无人伤亡

近日,网络上流出一组有关英陆军“装甲试验和发展部”进行“挑战者2”坦克配套的MCS(移动伪装系统)披挂式伪装的测试车(代号“威震天”),再次将“挑战者2”这种经典主战坦克带入到军迷们的视野中,本组图就此解读。

“挑战者“2由英国老牌地面武器厂商,阿尔维斯·维克斯公司(现已并入BAE地面武器分部)于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挑战者”1型坦克改进而来,于1998年投入服役至今。该型坦克的生产线虽已于2009年关闭(总产量约446辆),但相关改进型仍在陆续推出。图为“挑2”坦克四视图。

“挑2”坦克全车长13.5米(主炮向前时),全宽3.5米,全高2.49米,作战全重62.5吨,采用4人制车组。图为“挑2”坦克的彩色剖面图。

“挑2”坦克的主武器为一门55倍径L30A1型120毫米线膛坦克炮(备弹49发)。该炮由BAE系统公司皇家军械分部制造,采用电炉渣精炼钢制成,其发射L23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时的最大射程大于1500米,也可发射L26贫铀穿甲弹。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挑2”坦克曾用该炮击毁过多辆伊军T-55坦克,而自身无一损失。

图为挑战者2坦克使用L30A1型120毫米线膛炮打靶瞬间。

图为L30A1坦克炮特写照。

图为英军“挑2”坦克群在加拿大靶场进行编队打靶训练。

能面对敌方坦克能全身而退,除了依靠威力强大的坦克炮外,“挑2”还有“乔巴姆”复合装甲这一独特优势。图为外国专业军事网站制作的“挑2”正面装甲厚度分布图(浅绿色为最厚部分)。

乔巴姆装甲由位于英国乔巴姆镇的国防部车辆工程局于1976年研发,材料由高强度装甲钢、钢板铝合金、尼龙网状纤维和陶瓷材料等组成,可有效抵御破甲弹和穿甲弹命中,具体技术细节仍未公开。图为网传的乔巴姆装甲结构示意图。

图为外国专业军事网站制作的“挑2”坦克侧面装甲厚度分布图。

据英国BBC新闻2003年4月报道, 在当年3月的巴士拉围城战中,一辆英军“挑2”坦克曾先后被14枚RPG火箭弹从近距离命中,最后还挨了一枚“米兰”反坦克导弹,但内部乘员却安然无恙,受损坦克后被拖至后方进行紧急抢修,结果仅用了6小时就重新投入作战,着实令人惊叹。图为“挑2”在伊拉克战场作战资料图。

图为“挑战者”2坦克在伊拉克执行巡逻任务,背景可见一辆“维京”全地形运输车。

最新的这辆代号“威震天”的“挑战者2”测试坦克,实际是由图中的“挑2”的城市战型坦克改进而来。左红圈标出的类似烛台的装置实际是反IED(路边炸弹)电子干扰天线,可防止武装分子利用手机遥控引爆炸弹,右红圈中的是遥控武器站,车内乘员无需出舱,就能遥控机枪开火。

虽有重甲防护,但“挑战者”2在面对配备有串联战斗部的最新一代反坦克时也会力不从心,为减轻“被发现即被摧毁”这一威胁,需要借助一种新技术手段,近日公开的这种由瑞典萨博公司研制的MCS伪装,其主要作用是为坦克提供一种轻便的伪装能力,可以针对反坦克装备常用的可见光,红外和雷达波探测手段进行干扰。

MCS可以模糊坦克原有的识别外形,破坏反坦克射手对目标的外形认知,可以欺骗激光测距手段的测量精度。

实际挑2坦克的MCS并不是目前唯一的一种披挂式红外伪装,图中德国陆军豹2A7搭载的也是一种红外伪装,也算目前全球主战坦克的一种发展趋势。

图为近日公开的“威震天”测试坦克。

图为“挑2”坦克的彩色剖面图。

图为英军“挑战者”2坦克群与陆航WAH-64D“长弓阿帕奇”武直进行空地协同作战训练。

图为英军“挑2”主战坦克和“武士”步兵战车在科索沃地区进行装甲机动演习资料图,拍摄时间或为2005年。

图为正在释放热烟幕表演的“挑战者2”(城市战改进型)。

【延伸阅读】征战全球!英军靠4辆“弯刀”攻马岛

本图集为您介绍一种征战全球的轻型战车,英国 FV107“弯刀”装甲侦察车。该型车由英国阿尔维斯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末基于“蝎”式轻型坦克研发,于1971年投入服役。

“弯刀”全车长4.9米,全宽2.2米,全高2.1米,战斗全重仅7.8吨,乘员3人。车上搭载一台190马力柴油发动机,最大时速可达80千米。由于全重较轻,“弯刀”十分便于运输机搭载,并进行全球部署。 图为“弯刀”四视图。

由于全重不到8吨,“弯刀”能通过很多重型车辆无法通过的地形和桥梁,例如图中的浮桥,无需加固就可直接通过。

图为“弯刀”装甲车剖面图。

“弯刀”主武器包括一门30毫米“拉登”机关炮(可发射高爆弹或特种穿甲弹,最大射程4000米,备弹165发),以及一挺7.62毫米同轴机枪,备弹2000发;炮塔前部两侧各有4具烟幕弹发射器。就侦察车的火力而言,可压制轻型装甲目标,已算十分强大。

本图可见弯刀的“拉登”机关炮以高仰角抬起,在作战需要时也可临时客串防空炮,或是在城市作战中,攻击躲藏在高楼中的狙击手或火力点。

自服役以来,“弯刀”参加过多场局部战争,包括马岛海战、海湾战争、波黑维和、伊拉克战争等。图为1982年,马岛海战期间,部署在马岛上的英军“弯刀”装甲车,当时登岛英军部队重装备只有2辆蝎式轻型坦克以及4辆“弯刀”,可见其作用之大。

图为在北极地区进行寒带作战演练的英军“弯刀”装甲车。

图为20世纪90年代在波斯尼亚地区执行维和任务的英军“弯刀”装甲车。

图为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的“弯刀”装甲车,背景可见一辆美海军陆战队的AAV7突击车。1

图为近年来,在阿富汗进行武装巡逻的英军“弯刀”装甲侦察车,可见四周披挂的栅格装甲,可提前引爆来袭的RPG火箭弹。

图中两车以警戒队形行进,炮塔分别对准不同方向,以防伏击。

图为搭载栅格装甲的“弯刀”装甲车近景。

图为正在美国布拉格堡基地进行训练的英皇家海军陆战队“弯刀”装甲车部队。

英军女兵与“弯刀”装甲车。

值得一提的是,除战场之外,“弯刀”在英国民间也十分活跃,例如图中的这位退役老兵史蒂芬,就于2006年花1.4万英镑购买了一辆“弯刀”(拆除了武器系统的,虽保留了30毫米炮,但实际就是摆设),他经常开“弯刀”以每小时64公里的速度在公路上穿行,到商场购物。为了防止损坏公路,他还专门换装了橡胶履带,每年还需要上缴165英镑的税。

演习中的“弯刀”小队。

“弯刀”在乡间小路行驶。

演习场上的“弯刀”

图为陈列在比利时某军事博物馆的“弯刀”装甲车,联合国维和部队曾使用过。

图为在英国陆军开放日上进行表演的“弯刀”。

【延伸阅读】帝国大反击!全景展示英阿马岛血战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英国人称福克兰群岛战争或福克兰海战,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长达七十四天的战争造成很大的伤亡,其中255名英军、649名阿军、三名福克兰居民付出生命。这组图集将向大家展示这一场战争。图为马岛战争后凯旋的英军无敌号航母。

1981年底,加尔铁里就任阿根廷总统后不久,阿军方制定了旨在武力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行动”计划。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一行60人,根据同英方的协议,在商人达维多夫率领下,乘海军运输船来到南乔治亚岛利斯港,拆除一个旧鲸鱼加工厂。上岛工人在岛上升起了阿根廷国旗。图为1982年4月13日,阿根廷军队占领马岛不久之后开始向岛上运送军用物资。

1982年4月10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数万阿根廷人聚集在五月广场集会支持总统加尔铁里波尔多在马岛发动的战争。

3月22日,英国外交部就此事自阿根廷提出抗议照会。次日,阿根廷军人执政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应付事变问题,作出了将“罗萨里奥行动”计划付诸执行的决策。3月26日,阿根廷出动3支海军特混舰队,分别于4月2日和3日实施登陆突击行动,一举夺取了马岛等3个群岛。图为1982年4月13日,占领马岛后不久,阿根廷士兵在商店购买明信片。

1982年4月在斯坦利港,阿根廷士兵读报纸。

对阿根廷的行动英国作出了迅速反应。马岛被占当日下午,英国政府立即召开内阁会议,作出了同阿根廷断交,并派出特混舰队收复失地的决定。4月3日,英国成立了以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战时内阁决定,成立联合作战司令部,并在其下建立第三一七特混舰队司令部、登陆部队司令部和第三二四潜艇特混部队司令部,具体负责收复马岛的作战行动。图为英军特混舰队无敌号航母水兵的轻松一刻,航母航向马岛。

英国国防部和海军的计划是:出动各型海军舰船61艘,约49万吨。同时,为了满足从英国本土到马岛长途补给的需要,还制定了征用商船的计划。经过3天的紧张工作,特混舰队第一梯队于4月5日由英本土各港口和直布罗陀出航。国防部于同日发布了经英国女王签署的征用商船的命令。被征用各类商船达67艘,100余万吨。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英国于4月7日宣布,自4月12日格林威治时间4时起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域实行海上封锁。图为英军航母机库里的“海鹞”式战机。

针对英国的反应,阿根廷也进入了占岛后的战略展开阶段。其总的意图是,以向岛上增兵的行动压制英国的强硬态度,迫使英国接受既成事实。为此,阿根廷完善了岛上的行政和作战指挥机构,成立了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从4月2日到12日,从海上和空中向马岛紧急空运人员和物资,使岛上兵力达到1.3万人。

阿军还按照东重西轻,即重点防守地处马岛最东面的首府斯坦利港的原则,建立了防御部署。图为1982年,马岛上的阿根廷军人。

4月12日,英国开始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域实施封锁。英国总的意图是,通过对马岛的封锁,迫使阿根廷从岛上撤军,如不能奏效,则以此对阿造成压力,增强英国在外交谈判中的地位,同时为特混舰队的展开和必要时在马岛的登陆创造条件。图为登陆的英军部队抓获的俘虏。

从1982年4月下旬开始,英国军队就开始不断登陆马岛,开始向跟阿根廷军队作战。

针对英国的意图,阿根廷总的指导思想则是通过战争动员和一系列备战措施,做好抗击英军的准备,以坚决的迎战姿态迫使英国放弃军事行动。图为英军。

1982年5月4日在斯坦利港,奔跑的阿根廷军人。

英军特混舰队抵达马岛海域,开始按计划对马岛海域实施严密封锁,并于4月28日将封锁圈从海上扩展到空中。图为海鹞战机从无敌号航母上起飞。

在此过程中,为了威慑阿根廷海军,消除其对英国特混舰队的威胁,英国潜艇在封锁圈以外击沉了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图为“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是阿根廷海军一艘巡洋舰,1982年5月2日在马岛战争中被英国皇家海军核动力潜艇“征服者号”以鱼雷击沉。虽奋力救援,最终仍有323人死亡。

1982年5月4日,祭奠海战中丧生的阿根廷水兵。

作为反击,阿出动海军航空兵寻击英舰。5月4日上午,阿海军航空兵3架“超级军旗”式战斗机以法制“飞鱼”式反舰导弹,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图为被飞鱼导弹击中的谢菲尔德号

1982年5月28日,被阿根廷“超军旗”战斗机导弹击中的英军谢菲尔德号。

谢菲尔德号沉没后获救的船员。

5月7日,英特混舰队指挥部最后通过了“萨顿”两栖登陆计划。5月12日,作为特混舰队后续部队的第五步兵旅乘“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客轮从南安普敦启程,开赴战区。5月11至14日,英军特种部队“特别舟艇中队”的突击队员又摧毁了英选定登陆点附近的贝卜尔岛上的机场等目标。图为1982年5月21日,阿根廷军队丢弃的钢盔。

英军选定的登陆点位于同马岛首府斯坦利港相反的马岛东岛的最西端。从此登陆,需先进入马岛东西两岛间的福克兰海峡,上岛后又需向东前进80多公里,才能抵近斯坦利港。图为斯坦利港遭受了战火的破坏,道路上是一对阿根廷俘虏。

5月20日,英国登陆突击编队完成集结。21日凌晨,登陆行动全面展开,至上午10时许,第一批2800名官兵和大部分装备已上陆完毕。部队上陆后,立即构筑了防御阵地,并以舰炮及各种防空导弹和高射机枪组成了防空火力网。图为1982年05月25日,马岛上的英军和他的导弹。

阿根廷军队在查明英军登陆情况后,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空中反击。5月21日当天,阿军就出动各型飞机30余架70多架次,击沉英军“热心”号护卫舰,击伤4艘其他舰船。5月22-25日,阿军平均每天出动飞机约120余架次,又先后炸沉英军“羚羊”号护卫舰、“考文垂”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送者”号大型运输船。图为考文垂号船体被穿透。

1982年5月25日,在空军基地执勤的阿根廷军人。

正在沉没的考文垂号。

阿根廷航空兵的反击给英军造成了严重损失,但由于实力的限制和英军的抗击,它并没能起到完全破坏英军登陆计划的作用。图为损坏的英军护卫舰。

1982年05月26日,在航母甲板上搬运鱼雷。

1982年5月,在马岛作战的阿根廷炮兵。

英军在猛烈的空袭下,继续扩大登陆成果,至5月25日晚,第一梯队5000多人连同3.2万多吨作战物资全部上陆完毕,登陆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从这时起,激烈的战斗就从海上移到了陆地。图为1982年5月,一架被击落的英军军机残骸。

英军行动开始后,南北两路分别于5月31日和29日到达斯坦利港外围指定地域。后续部队第五步兵旅则于5月30日在登陆点上陆,并于6月10日辗转进入总攻阵地。图为阿根廷战俘。

6月11日黄昏,英军两个旅共8个营向阿军主阵地发起总攻。经3天激战,于14日晨突破了阿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图为1982年6月16日,阿根廷军队丢弃的武器,当天阿根廷军队首长向英军投降。

14日下午,英军登陆部队司令官穆尔少将同阿根廷守岛部队司令官梅嫩德斯少将举行会晤,同意自格林威治时间当日19时起实行正式停火。6月19日,英特混舰队的一支特混小队又夺取了南桑德韦奇岛。至此,历时74天的马岛战争宣告结束。图为阿根廷守军投降。

1982年6月17日在斯坦利港,一队阿根廷俘虏,整个战争期间超过11000阿根廷人被俘。

英阿马岛战争是一场领土主权争夺战。这场战争在战争指导、战争动员等方面都给予人们以深刻启示,但最重要的是它展示了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给战争,主要是海战带来的变化。,阿根廷海军航空兵用“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国特混舰队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英国海军潜艇用“虎鱼”式鱼雷击沉了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使传统海战“大炮巨舰”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图为英军凯旋回家。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