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首席分析师 徐承远
金融业务部 李柯莹 徐基伦
受益于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行以及股票市场蓝筹股行情,A股四家上市险企2017年前三季度投资收益持续改善,准备金计提压力减轻。在保费收入规模稳步增长、投资收益增加和准备金计提边际减少影响下,上市险企业绩增长强劲,合计实现净利润1091.1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前三季度利润增速分别为98.3%、17.4%、23.8%和5.3%。若剔除去年普惠重组影响,中国平安净利润增速达41.1%。
Number 1
保费收入规模稳步增长,保险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上市险企产险业务多元化程度提高,寿险业务更趋稳健
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行业共实现保费收入30457.3亿元,同比增长21.0%。同期,上市险企实现保费收入12451.8亿元,同比增长22.3%,略高于行业保费收入增速。业务结构方面,上市险企寿险的个险渠道和期缴业务占比持续上升,产险业务结构更加多元化。
产险方面,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保费稳健增长并承保盈利。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持续下降,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则维持在较低水平。前三季度,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为96.1%。同期,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保费增速分别为23.6%和9.4%。其业务结构更加多元化,车险保费占比分别下降至77.7%和75.7%。而二次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长期来看有利于大型产险公司强化品牌和渠道优势,增加市场占有率份额。
寿险方面,前三季度平安寿险、太保寿险和中国人寿规模保费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29.2%、32.1%和19.6%。而新华保险受业务转型进一步深化影响,规模保费同比下降-3.8%,但规模保费下降幅度有所收窄。整体来看,上市险企转型趋势不变,聚焦期缴业务,发展个险渠道,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如下表所示,新华保险转型效果显著,太保寿险个险渠道和期缴、续期占比维持高位。
此外,上市险企的保险销售能力不断增强,推动新单保费不断增长。2017年以来,上市险企代理人数量与素质均有明显提升。其中,销售能力较强的平安个险代理人质量双升,前三季度推动个险规模保费同比增速达到30.7%,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5.5%。中国人寿则聚焦期缴发展,首年期缴和续期拉动效应显现。
监管政策方面,保监会引导保险业务回归保障本质,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监管持续严格。上市保险公司的年金险多属于长期保险产品,并依靠自身的渠道、品牌和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做好产品的衔接。因此针对“快返年金”限制的134号文对其保险产品的销售影响较小。预计未来上市寿险公司的产品形态与预定利率均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Number 2
受益于市场利率上行以及证券市场蓝筹行情,险企投资收益增加,准备金计提边际减少,经营业绩增长势头良好
2017年前三季度,受益于市场利率上行以及证券市场大盘蓝筹行情,保险行业资金运用收益5814.3亿元,同比增长20.4%,资金运用收益率约为4.1%,较去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合计投资收益为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4%。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其中,中国平安、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的总投资收益率分别约为5.4%、5.2%和5.1%,同比分别增加0.5、0.1和0.7个百分点。
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与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息息相关,利率的长期下降在未来会导致准备金的多提。三季度,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的环比降幅仅为3~6bp,远小于去年同期,因此险企准备金对账面利润的负面利润弱化。其中,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三季度补提的准备金分别为46亿元和2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2亿元和52亿元。假设利率维持目前水平不变,四季度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将企稳回升。而随着750天收益率曲线进入上升周期,险企净利润将不断释放。
从盈利状况来看,上市险企业绩增长强劲。2017年前三季度,四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合计净利润1091.1亿元,同比增长30.4%。 受益于业务结构优化、投资收益增加和准备金计提压力减轻等因素,上市险企净利润增长较快。四季度以后,随着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企稳回升,险企净利润将进一步释放。
Number 3
上市险企偿付能力较为充足,远高于监管水平线
整体来看,保险行业前三季度偿付能力较为充足。根据10月20日,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三季度保险行业共有5家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而上市险企偿付能力较为充足,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远高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均高于B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