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观察,据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网站2月17日报道,军用声呐(被动模式)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潜在对手潜艇的踪迹,核潜艇,特别是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出现,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迫切。
和其他武器一样,核潜艇噪声水平及其被动声呐探测距离之间也存在矛盾。美国最早认识到降低核潜艇噪声水平的必要性,进而通过降低工作频率的方式提高声呐在被动模式下的效能,以补偿在核潜艇探测距离方面的损失。接收频率从8千赫降到3-3.5千赫,结果为了保持对目标测向的准确性,声呐接收天线直径增至4.57-8.0米。
美国核潜艇通过向单轴推进系统过渡,螺旋推进器直径增至8米,转速降到100转/分钟,叶片数量增至7片,包括马刀形特种叶片,最终使螺旋推进器噪声水平显著下降。美国同时投入大量资金,约占潜艇成本的20%,用于降低核潜艇各种机器装置的噪声水平,使美国海军现代化潜艇的噪声水平大幅下降到最初型号潜艇噪声水平的1%。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被动声呐改用延展拖曳天线次声接收频谱,对接收到的噪声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自动区分目标噪声频谱样本并对其分类。美国和苏联核潜艇的被动声呐信道都进行了类似改进。不过,由于美苏核潜艇噪声水平不同,因此美苏艇载声呐对低噪声目标的探测距离也有差异。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苏联核潜艇在降噪水平上远远超过了美国,结果导致自己在潜艇探测距离方面存在差别。当然,苏联在艇载被动声呐发展道路上并没有犯错。到90年代初,与美国核潜艇不同,俄罗斯噪声水平较低的第3代多用途核潜艇(971型)开始有效利用非声学探测设备追踪美国海军核潜艇,主要是潜艇航行时的涡流踪迹,特别是热踪迹和放射性踪迹,它们能在潜艇驶过之后保留将近五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