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距离北京4000多公里的西南边防线上,有一个海拔4687米的卓拉哨所,每年封山期长达8个月,含氧量不到内地的三分之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茬茬青年官兵就常年驻守在这里。下面,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近雪域高原那个“挂在天边哨所”,去感受戍边官兵的超常意志和坚韧品格。
5月的内地鲜花盛开,但卓拉山口依旧冰封雪盖,记者跟随部队的医疗小分队一起前往卓拉哨所。车队沿着正在拓建的盘山公路向上攀升,植被越发稀疏,积雪也逐渐多了起来,在距离哨所还有近5公里的路段,车队被阻断无法前行。
步行到卓拉哨所,要翻越三个陡坡,第一个是近70度的陡峭雪坡,在厚达几十公分的雪地里向上攀爬,考验着大家的体力和意志。
陡峭的山坡,深厚的积雪,稀薄的空气,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半个世纪以来卓拉哨所的生命补给线。
2018年建成的索道,基本保障了哨所的物资补给,也让我们能够轻装前行。不过,高海拔、低气温、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给初上卓拉的记者一个狠狠的下马威。
人群中第一个掉队的是摄像王添昊,他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攀爬3个多小时,耸立在山脊之上的卓拉哨所映入眼帘。卓拉,藏语意为“怪石垒成的山峰”,因矗立在云端,又被称作“挂在天上的哨所”。医疗小分队到达后来不及休整,就忙碌着为哨所官兵体检。
改变的不仅仅是医疗条件,还有硬件设施。这栋三层保温哨楼,有阳光棚、洗浴室、存储室、娱乐室,并配备暖气、风能发电等设施。但永远不能改变的是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
在卓拉哨所,让官兵们心有余悸的不只狂风暴雪,还有不期而遇的雷暴。
哨所官兵告诉记者,卓拉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这里“地无三尺平,风无一日停”,极目之处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我们无法想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设哨以来,一代代戍边军人是如何在这个“生命禁区”坚守了半个多世纪。
老兵管肇清说,当兵保家卫国是最起码的,因为国土要有人守,这是最简单的理由。
老兵管肇清和吴景全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戍守卓拉,住坑道、吃咸菜,那段艰苦的岁月,他们刻骨铭心。
坚守雪域之巅的卓拉哨兵换来了边境的和平,感动着驻地村民,从卓拉驻防伊始,驻地群众就自发地为哨所官兵背菜、送信。
亚东县仁青岗村村民扎西阿妈说,以前卓拉战士很辛苦,冬天脸颊会冻伤开裂,嘴都张不开,有时候血水会将帽子头发伤口冻在一块,看到战士们卫国戍边这么辛苦,人民群众都来帮忙。
在扎西阿妈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加入到义务为哨所送给养行列。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达哨所的公路修通,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变,年近70的扎西阿妈才主动“失业”,安享晚年。
扎西阿妈说,没有边防官兵守护人民群众的家园,守护边境线,替人民群众站岗,我们老百姓就没法生活在这里安稳地过日子。边防小县能够军民一家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
每天清晨升国旗仪式后,是执行例行巡逻任务,今天的队伍里增加了两位刚上山的新战士。
武装巡逻是哨所官兵的重要任务之一,虽然巡逻路只有4公里,但深厚的积雪和陡峭山坡,每前进一步都需要耗费更多的体力。
经过两个多小时艰难跋涉,巡逻队到达防区山口。
4687米是卓拉哨所的海拔高度,更是卓拉哨所官兵的精神高地,在这条没有划定国界的边防线上,一茬茬青年官兵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五星红旗在群山之巅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