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生活的写照,它构建了一个脱胎于现实的光影世界,创作者们尽情地在其中飞洒人生感悟。作为接收者的观众,借助屏幕体验这份精神传达,或有所得、或无所感,但终究会留下点思考。
今天聊的是1975年的经典作品——《飞越疯人院》。
【影片相关】
1、豆瓣评分9.0,TOP250第46位;
2、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5个奖项。
3、杰克·尼科尔森:奥斯卡奖历史上获提名最多的男演员,12次获奥斯卡奖提名,三次获奖(两次最佳男演员,一次最佳男配角)
【台词金句】
1、“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却没有勇气走出这里。”
2、“但我试过了,不是吗?妈的,至少我试过了。”
3、“我不会这样留下你的,你跟我走。”
【内容梗概】
为了逃避监狱的强制劳动,麦克墨菲(杰克·尼科尔森饰)假装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疯人院。在这里,护士长瑞秋(路易丝·弗莱彻 饰)制定了一整套规则,病人们都在严格的秩序下过着死气沉沉的生活,而天性自由的墨菲打破了这份平静,一步步反抗瑞秋的专权。
【且说且谈】
当轻柔的音乐响起,病人们有序地排队,迎接每日固定的吃药时间,这个世界是和谐的。疯人院里的所有人,无论是真的疯子、假的病人,还是权威的医生护士,都没有想过规则之外是什么,他们之间早已达成了共识,平静地相处着。
令他们猝不及防的是,打破平衡的不确定因素即将到来,一个似疯非疯的病人:墨菲。那么墨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墨菲:X因素
当这个头发蓬松、不修边幅的家伙试图搬动那个没人能搬动的水墩后,说出“但我试过了,不是吗?妈的,至少我试过了”的话时,他就已经是个自由人了。
他行为滑稽、眼神游离,总在巡视着四方,始终在寻找什么。警方将他押送到疯人院,解开了镣铐,他随即兴奋地吼叫,活生生似疯子,也就怪不得被送到此处了。
他的过往有着种种劣迹,并不讨人喜欢,他的行为也绝不像伟光正的英雄,甚至某些时刻会让观众联想到《闪灵》中那个可怕的杰克。
但是不可否认他的与众不同,而这种与众不同并非简单地归属于疯或者不疯。一定要说出个子丑寅卯的话,更像是自娱自乐。无论在何时何地,他始终在做自己,一个不会轻易放弃自我追求的人。
相对于《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内敛与专注,墨菲的性格是外显的、是具备强烈“攻击性”的。他不断“侵犯”别人的固有生活,肆无忌惮地宣扬自己的行事准则。他成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感,却也同时改变了另一部分人。
太多人将自己局限在了固定的圈子中,尝试突破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出现,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外来的不确定性降临到自己平静的生活中。
墨菲是个打破常规的例外,并非说他故意挑战规则,他的动机是不断追求自身对于生活的肯定。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挑战与前进,他针对的不是某些人群,而是对既定命运的不妥协。
他没有任何伟大之处可言,他只是在追求一种愉悦生活的自由,他活得很真实,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一样。
二、疯子:服从与觉醒
在社会大潮的侵袭之下,我们逐渐失去了挣脱的勇气,就像那些本可以回家却选择继续留在疯人院中的假疯子,像极了《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说的“被体制化了”,并不是他们真的不懂迷途知返,而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不愿再改变,毕竟顺从比抗争容易许多。
对于这些人来说,疯人院是他们的舒适区,那些现实中困扰他们的种种问题在这里都不存在,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安心生活的世界。所以,他们依赖于这套体系活着,连自己的时间都乐意于交给别人安排。
墨菲的到来让他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自由,他们也许逐渐意识到自己也可以说NO,也可以出海钓鱼,也可以享受某些权利。但是再次面临规则,他们依旧更趋向于服从,他们依旧害怕生活的平静被打破。当然,酋长与比利有所不同。
酋长显然是自愿留在疯人院的,也许他是厌倦了现实生活,从而躲进了这个索然无味却无事烦心的世界。本来他会如此平静地过完这一生,但是墨菲闯入了这个世界,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光彩。
逐渐地,酋长体会到了不同以往的东西,那是一种来自于心灵的力量,一种不屈服的精神。这些唤醒了他,让他重新解放了自己,最后踏上自由的道路。
而在临走前,酋长结束了墨菲没有生气的生命,正是这种精神觉醒的印证。此时,他已经理解了墨菲,明白了墨菲绝不愿苟活于世,死亡就是最好的归属。
而比利就更纯粹,他是个渴望得到爱的孩子,在他的世界中,并没有那么复杂的社会关系,他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感觉判断喜好。
在墨菲的鼓励之下,他学会了脱离既定规则去思考,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幸的是,这也产生了恶果。在滋生出了自由自强的思想之后,比利再也不愿回归行尸走肉的生活,所以当受到侮辱与威胁之后,他毅然决然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护士长瑞秋:统治者
对于瑞秋护士长来说,疯人院就是她的统治区,但是她不采用强压的手段来限定疯子们,而是用了高明的整套制度来收服这些人,她掌控着疯人院的“时间表”。
对于墨菲,她如往常一样抱着“收服”的心态,此时她还不认为墨菲是个不确定因素。所以即便墨菲没多久就开始挑战自己的权威,希望更改时间表,以此能够看上球赛,瑞秋依旧以平和的心态执行已有的规则。
她平静地向墨菲讲解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规则,但当墨菲争取到了在座超过半数的票时,她却以看待小丑的方式,让这个所谓的决议无疾而终。因为她完全掌控着剩余不参与座谈会的那些“真疯子”,所以从一开始她就是胜券在握。
这一幕更像是瑞秋向墨菲展示自己无上的权威,或许之前进来的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很明显,瑞秋深谙权力之道。
瑞秋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她坚信自己在引领这些病人走向正确的道路。当墨菲违规带领疯子们出海归来后,检方认为需要将他遣返回劳动农场或者送进监狱,而瑞秋却争取留下了他。瑞秋认为感化墨菲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直到墨菲趁夜间开展了一场疯狂party之后,瑞秋才意识到必须剔除这个X因素,否则规则将无法正常运行。事实也确实如此,没有了墨菲的疯人院一切回归平静,所有人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结语】
制度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具备一定的天然属性,其中的对与错也不能只是一概而论,往往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两者的动机。
但是这样的抉择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出发点可能是恶意的,而且参与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是错误的一方,就像影片中的护士长瑞秋。所以,很难出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