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寻觅五年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1984年,一位十八岁的小战士随部队南下参加边境轮战,战前,他按连队要求,写下“最后一封家书”,幸运的是,历经数月洗礼,他随部队完成任务凯旋而归。20多年后,他借助网络平台,将自己这封家书展示出来,让我们从中再睹那个时代军人的风采。
图:我炮兵部队向敌倾泻炮弹。
妈妈、哥嫂、姐姐:
你们好!部队马上要开赴前线了。写下这封信,放进大哥给我买的这个提包里。一件棉衣给妈穿,棉裤给二哥留着,一双新的解放鞋(鞋里有25元)给大哥大嫂留着,我穿走一双旧的就中了。一件的确良军上衣给三哥留着,姐呀,你别伤心,弟没有东西给你了。我当兵时间太短,发的衣服少。另外,我在太湖边捡了一盒小石头,光溜溜的,拿回去给我两个侄女红沛、红霞抓仔(着)玩。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牺牲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哥嫂、姐,我走了。咱伯(爸)死的早,妈吃苦太多,千万别让她伤心,咱妈就交给你们了。
听老兵说,战士如果牺牲,
国家会补给
500
元。这五百元钱妈留
100
,大哥
100
,二哥
100
,三哥
100
,姐
100
,就写这些了。
妈,昨晚我睡不着。自个到山上向着北方咱家的方向跪下给您叩了十八个头。我今年十八岁,一年磕一个头,报娘的养育之恩。
另:这块上海手表表带上有指北针,汪班长说到战场上有用,我也喜欢,俺带上走了。
儿跪,再叩头。
公元1984年6月29日 小九遗言
从时间上看,这封家书的作者应该为1984年赴老山参加轮战的的第一军,从家书中“太湖边上捡石子的”的经历看,应该为炮九师炮16团的战士。而被授予“炮兵侦察英雄”荣誉称号的徐小丹,就是该团侦察股股长。
图:被敌人称为“眼镜蛇王”的徐小丹
图:太湖边的炮兵16团驻地,当年,他们青春年少。
1984年6月,原南京军区第一军炮九师炮16团奉命南下参加战斗,归属原昆明军区指挥,参加老山地区轮战,作战期间炮九师使用炮四师番号,炮16团使用炮3团番号。
作为九师先遣,16团7月11日抵达战场,恰逢惨烈的“7·12”战斗,40师在老山方向打退越军313师两个团、316师一个团、312师一个团、345师一个团以及一个特工团共计6个团的反扑,给越军重大杀伤,而其中70%的伤亡是炮兵打出来的。“7·12”大战的视频资料送到北京后,
南征北战的叶帅看了后很感慨,称“淮海战役后就没有见过如此惨烈的场景”。
图:麻栗坡交趾城,炮兵阵地战场遗址,当年使用过的火炮依然昂然挺立。
据当时118团作训股长回忆,从阵地前到山脚下,敌人的尸体铺了一层又一层,其中夹杂中许多伤病员,直到第七天打出传单允许越军收尸,都还能听到尸体堆里有伤病员的呻吟,那个时候,劝战士吃饭比冲锋还难,因为阵地到处都是尸体的腐臭味。
这其中还有一个神奇的默契,由于两千多具尸体在老山闷热的气候中迅速腐烂,我军打出宣传弹后越军派出了人员收尸,但仅仅收了几百具就没办法收了,
于是越方再次发起攻击,双方炮火很有默契地将尸体翻到土中,经过一番战斗,地面已经基本看不见尸体了。
图:紧急后送伤员。
1979年对越还击部队回撤后,反复的边境骑线拔点作战中,“7·12”是最惨烈的一次,但不是唯一一次战斗,从1979年出境反击开始,数十万“小九”般的年轻战士抱着忐忑、不安、害怕、兴奋的心情,写下“最后一封家书”,奔赴祖国边疆,赶走野心豺狼,这其中大部分人像“小九”一样凯旋而来,但也有近万名年轻将士魂撒南疆,将生命定格在最年轻、最朝气的青春岁月。
有许多烈士,安葬在广西至云南边境一线的23座烈士陵园之中。这23座烈士陵园分别是:
云南金平、蒙自、屏边水冲子、屏边大龙树、河口水头、河口南溪、河口蚂蝗坡、马关马白、马关仁和、麻栗坡、西畴、富宁、文山烈士陵园。
广西那坡、靖西、龙州、凭祥南山、凭祥匠止、凭祥法卡山、宁明、防城城北、崇左烈士陵园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
清明将至,谨以此文祭奠所以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