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1628年—1644年),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崇祯帝曾在亡国之时发出: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但崇祯帝真的这么无辜么?我们从他在位做的几件大事来看是不是真像他说的那样。
1
诛杀魏忠贤党羽
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
从这方面来看崇祯帝是一位铁腕皇帝,秋风扫落叶的方式肃清庙宇,引时人拍手称快。
但万历帝曾经说过: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这些话讲明了执政者的权术之计,可惜后辈并未理解,按照当时明朝财政来看,只有魏忠贤这样的佞臣才能从富裕的大臣氏族中抢出钱来,可惜崇祯帝一意孤行,处死魏忠贤,财政也就完了,明后期国库亏空严重,打仗都没钱谈何天子守国门。
1
疑心重擅杀重臣
崇祯这一点简直无解的情况,即想谋图中兴,却对大臣怀疑猜忌。
袁崇焕做为督师辽东的重臣,直接关乎关外清军能否入关的关键,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本来只要让袁督师镇守辽东,李自成、张献忠等局部反叛明军剿灭即可。
但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等到明朝最后时刻,崇祯帝不顾众大臣反对,催逼大将孙传庭出师潼关,直接导致孙传庭力战而死。孙传庭的休养生息、以战养战的计划刚实施不久,初见成效,崇祯帝急于剿灭汹涌农民军,导致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孙传庭战死,时年51岁。崇祯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
《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1
刚愎自用不南迁
崇祯十五年(1642)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陕西总督汪乔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清军入关。
1644年大臣李明睿曾劝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
但崇祯帝碍于“天子守国门”的面子,一直犹豫不决,李明睿劝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请崇祯不要再犹豫,尽快做出决断。
崇祯始终没有办法下决心,直到三月初四,前线已经极为危急,南迁之事才被正式提出来。
大臣陈演坚决反对南迁,严厉谴责李明睿,“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就这样南迁之事一拖再拖,等到崇祯17年农民军形成南北夹击,南迁条件已然没有,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崇祯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征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17岁登基的崇祯执政,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可见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不是做皇帝的首要条件**
- END -